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一般處理包皮傷口,坊間都未逐層縫合,而是僅在表層採取簡單型縫合,為了對抗每天的強烈勃起運動,經常須使用粗針粗線,以致於形成包皮縫線廔,有關其形成原因請參考「包皮縫線廔管簡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3931957。由於一般都是採取簡單型縫合方式,所以討論包皮縫線廔管時,也就多著眼於廔管的深淺程度,分有表淺型深度型,相關說明請參閱深度型包皮縫線廔管一文,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72703

本文比較特別的是透過一種特殊形態的包皮縫線廔管,讓各位認識一種罕見於表皮的傷口縫合方式—「Lembert suture」,極少有人會將這種縫合方式應用於陰莖包皮的傷口上面,「Lembert suture」是什麼?多使用於什麼樣的傷口?若將之應用於陰莖包皮上,有什麼優缺點?

簡單型縫合與「Lembert suture」有什麼不同?所形成的縫線廔管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簡單型縫合就是縫線從切口的一邊進去,再從切口的另一邊出來,藉此把手術切口拉靠攏縫合,縫線總共走一趟進出,如下解構圖,A進B出,所以,當形成廔管時就是呈現一段水管的型態,水管的兩個洞口就是當初的進出口A與B,而原先的手術切口就以疤痕型態躺在水管表面,如下示意圖。

簡單型縫合.jpg

「Lembert suture」是Lembert 所發明的縫合(suture)方式,縫線從切口的兩邊各做一次進出,即,縫線在切口一邊做一次進出(A進B出),跨過切口後,再於切口另一邊做一次進出(C進D出),藉此把手術切口拉靠攏縫合,如下解構圖,因此,所形成的廔管將會是二段水管的型態,而原先的手術切口就以疤痕型態躺在這2段水管之間,準確來說是BC洞口之間,如下示意圖。

一種罕見的陰莖包皮廔管(An unusual skin fi

「Lembert suture」通常用於修復中空器官,比如腸胃(道),當縫合線收緊時,會使該腸胃的組織翻(倒)轉如下圖右,這種縫合方式,縫線不會進入內腔通道,可避免影響腸胃道的腸胃液、食物經過。一般縫合腸胃道時,會採取2階段縫合,先在切口處做簡單型縫合,建立起斷端的重新連結,之後再以「Lembert suture」讓第1階段簡單型縫合的縫線朝腸胃道內凸,以加強抗腸胃液滲漏的能力。

以前筆者還有在做腸胃道時,常須要縫合腸胃道,這種縫合有其特殊技巧,從下列縫合後示意圖可以瞭解,「Lembert suture」會讓所縫合的組織被帶往內腔(通道),所以縫合後會使內腔通道縮小,因此,若今天碰到是1~2kg的小小孩,只須要做單純縫合,且只縫合一層,因為小小孩的腸胃道內腔不大,若縫合第二層的「Lembert suture」反而易造成腸胃道阻塞。可是碰到十幾公斤的小孩或大人的腸胃道就會考慮縫合第二層「Lembert suture」。

筆者除了腸胃道會使用Lembert suture以外,在泌尿道系統並不會使用Lembert suture,這是因為泌尿道一般來說管徑偏小,不適合使用Lembert suture這種縫合方式,用了後反易造成泌尿道狹窄

縫合腸胃道時,「Lembert suture」的第2、3針孔(即BC)的距離會較遠,乃為了將傷口捲入腸胃道內側,以增加腸胃道第一層縫合的抗壓力,至於在皮層縫合則無此顧慮,因此,第2、3針孔的距離就偏短(靠的比較近),目的是不希望將外表皮層往內捲太多,造成癒合不良,不過筆者並不贊成以Lembert suture來縫合表皮傷口,因為易形成表皮的雙鐵軌痕跡

Lembert suture縫合後示意圖.jpg

將「Lembert suture」合併簡單型縫合,一起使用於包皮環切上面是極為罕見的做法,從這點可以推測,該執刀醫師以往有豐富的腸胃道手術經驗,再者,他應該是考量到包皮環切後要對抗勃起,為了避免傷口裂開,所以除了一般於包皮陰莖的簡單型縫合之外,再另以「Lembert suture」來替勃起的陰莖「添置」多一重的保障,這是一個很妙的做法,只是,當形成廔管時,也獲得了「雙份」廔管,如下對照圖。

包皮縫線廔管有什麼關係呢?

如下圖右,黃色箭頭所指的白色物體,就是從包皮縫線廔管所疏通出來包皮垢。縫線廔管會藏污納垢,性行為時會把這些包皮垢帶入伴侶的陰道內,易造成發炎感染。臨床上常聽到男性朋友割包皮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有助陰莖清潔,避免藏汙納垢(包皮垢),但實際上,若割包皮後發生包皮廔管,卻反而會有包皮垢深藏於廔管內,它更難清潔,也更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倘若割包皮後發生縫線廔管,那麼,包皮垢並沒有消失,只是搬一個地方「住」罷了,這也是有縫線廔管的人,於手術前為什麼一定要先「擺平」廔管的原因,以免增加手術發炎感染的機率。

廔管對照.jpg

像本案這個case,先採取簡單型縫合去把環切傷口對齊,然後又在上面做了「Lembert suture」,如下示意圖,由於「Lembert suture」的特殊縫法,會把皮層往下(內)捲,所以,若欲在陰莖皮層的傷口上採取這種縫合方式,於環切時務必預留多一些包皮,以讓勃起時不致於皮層拉扯太緊繃,而易裂開或將來造成太大的疤痕反應,反而讓原本尋求多一重保障的「美意」質變。

「Lembert suture」合併簡單型縫合.jpg

由於陰莖會勃起的獨特性,所以陰莖包皮相關手術時,除了解除病症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如何縫合以使術後傷口能有效對抗勃起力道,避免降低感染風險,同時讓疤痕更美觀,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會採用粗針粗線來縫合陰莖包皮的傷口,認為「粗勇」的線應該「卡有力」去抗勃起,而有些人,如本個案,把用於修復中空器官的「Lembert suture」拿來綁陰莖包皮的傷口,以助傷口一臂之力去對抗勃起。

陰莖為什麼會勃起?因為海綿體充血

海綿體在哪裡?在陰莖最裡面

這意謂著勃起的力道是從陰莖最裡面、往外發射出來的,那麼想要對抗勃起力道就應該從「首當其衝」的地方開始,方能制敵於先機。因此,筆者向來主張陰莖包皮手術需由內,在離勃起核心最近的肌膜層往外的表皮層,逐層縫合,最外層採取簡單型縫合即可,直接讓細針細線的逐層縫合來抵禦勃起力道,且,因為是細針細線的優勢,可降低術後包皮廔管的形成。

若只是從外面單層縫合(簡單型縫合),或從外面雙層縫合(簡單型縫合+ Lembert suture),如下示意圖,即使選擇粗針粗線,也只是著重於表面功夫,隔牆抗敵,如同遠距離的肉搏戰,捕風捉影多於真拳實腿,更何況僅從外面縫合,所受到的勃起力道強,不僅裂開風險增強,且粗針粗線也會提高術後包皮廔管形成的機率。既然是肉搏戰,就應該發動螻蟻群兵貼著身打(細針細線密縫),第一時間擾敵出招,在離勃起核心最近的肌膜層往外的表皮層,逐層縫合,從最貼身處往外排排站,力抗勃起,這樣才紮實。

最後,即使在縫工上做了那麼多的努力與注意,卻疏忽了勃起需要有足夠皮層支應陰莖伸展,而切除過多包皮,不僅將讓前面的縫工因勃起的強力拉扯而功虧一簣,且不足量的皮層還將抑制勃起伸展,相關說明請參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70089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91336

縫合示意比較圖.jpg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鍾侑谷 #包皮環切 #包皮縫線廔管 #肛門廔管 #後天性廔管 #先天性廔管 #胃造廔 #腸造廔 #膀胱造廔 #氣管造口 #胸管 #引流管 #膽道 #T型管 #耳洞 #屌環 #肚臍環 #鼻環 #眉環 #包皮垢 #肛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的頭像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