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本文僅就隱睪症為一般性介紹,有關隱睪症的手術內容,請自行參閱另篇文章「隱睪症之手術介紹」,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3704245。
★隱睪症簡介
何謂隱睪症?簡而言之就是睪丸隱藏起來不見了,而在陰囊內摸不到睪丸。睪丸在胎兒發育之初期,是位在後腹腔比較高的位置,隨著胎兒的逐漸發育,透過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和睪丸繫帶的牽引,睪丸逐漸往下移動,在七個月時到達鼠蹊部內環,九個月大時才會進入陰囊,這也是為什麼早產的嬰兒隱睪症會高達20%,而足月寶寶只有3%。出生之後睪丸仍會繼續往下掉,故一歲的小孩隱睪症的機會只有1%。睪丸自行下降大多在出生後3個月內完成,3個月後仍未下降的睪丸大多就不會自行下降了。有些人認為6個月至1歲睪丸仍未自動下降者,應考慮睪丸固定手術,這主要是考慮到睪丸在比較高的位置,所受的溫度會比較高,恐影響造精功能,故會希望早點將睪丸移至正常位置以降低溫害。
有些人認為6個月至1歲睪丸仍未自動下降者,應考慮睪丸固定手術,這主要是考慮到睪丸在比較高的位置,所受的溫度會比較高,恐影響造精功能,故會希望早點將睪丸移至正常位置以降低溫害。有些人會認為在一歲、甚至在二歲之前,睪丸都有可能會自己往下降,只要還有往下降的機會就可以先觀察,因此會將手術時機拉到一歲,甚至二歲,在現在這個時候比較沒有人鼓吹2歲之後才做睪丸固定。
總言之,若先天性睪丸未降,倘位置偏高(如外環或陰囊高位),而小孩又無特殊遺傳性疾病、身體狀況亦允許做全身麻醉,這時要期待睪丸自行掉至陰囊底部並不實際,即可考慮在1歲之前進行手術,此類隱睪的尋找與固定有些情況下難度偏高,須仔細及小心,以免徒留遺憾,相關內容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84595。如果睪丸位置偏低(如陰囊中低位),或小孩有特殊疾病、身體狀況不允許做全身麻醉,就只好將手術時間拉到1歲之後,當然,若隱睪合併疝氣,則不受前揭手術時機的限制,何時出現疝氣症狀,就做疝氣袋高位結紮,同時合併施做睪丸固定術。要是屬於上升性睪丸,則表示它曾掉到陰囊底部,後來因某些因素又往上跑,則手術時間則依發生往上拉的時間而定。
隱睪症病患有90%的機會在患側同時合併鼠蹊部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尚未產生疝氣症狀的疝氣袋),因此對隱睪症做手術時一定要能分離鞘狀突,並做高位結紮,主要目的是讓睪丸可以降至陰囊低位,預防未來產生疝氣。對於雙側隱睪的病患,積極的治療是必要的,乃擔心溫度過高帶來睪丸造精功能傷害。有部分人會在單側睪丸拉下來固定後,同時固定對側睪丸,著眼點是防止對側睪丸發生扭轉,先做固定,以保護對側較健康的睪丸,這點有人贊成,有人不主張,在手術前可與主刀醫師商量其必要性。有些人在1歲前會先用荷爾蒙(HCG)的針劑或鼻粘膜噴劑來治療,但成效不到10%,還是不下降的話應及早手術,避免導致睪丸腫瘤、睪丸扭轉(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04179)、睪丸造精細胞受損而不孕。
★為什麼不靠藥物治療而非手術不可?
陰囊的溫度比體溫低2 ~ 3 ℃,若睪丸長期處於較高體溫下,會使睪丸製造精子能力受到破壞而致不孕。即使睪丸是在陰囊底部的其他位置上,則所受溫度仍高於陰囊底部溫度,會使造精能力受到影響,離陰囊底部位置越遠,其影響程度就會越高。較低的溫度有利於精子之產生,如果睪丸一直留在腹腔內,一年後再以顯微鏡檢查,則可看到一些不正常之變化,四年後會有纖維沈積,六年後製造精蟲之精原細胞會大量減少,如果是兩側隱睪症會造成不孕殆無疑義;即使是單側也會因某些先天性因素,精液中精蟲數目會比較少而造成傳宗接代的問題,而這還只是小事,一個未下降到陰囊位置的睪丸,其變成睪丸癌的機會是正常的40倍;除此之外,一顆不正常位置的睪丸也比較容易因外力撞擊而受傷,甚至精索扭轉而壞死。
★隱睪的種類
一般而言,隱睪症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不完全下降睪丸 -- 在其下降的過程中受到障礙,則可能使睪丸停留在其下降路徑上的某一位置而沒能進入陰囊;第二類是異位睪丸 -- 也就是說睪丸不停留在其下降過程的某一點,而跑到與此下降路徑無關的某一位置去。第三類是上升型睪丸 – 原已掉到陰囊底部的睪丸,因不明原因而逐步往上跑,掉不下來,會發生睪丸跑到腹股溝的外環位置,即使靠外力硬拉下來,但手一放就又會彈回上去,此時因睪丸長久不在陰囊處,陰囊相對會變小萎縮。特別要注意的是約有5%隱睪症患者,有睪丸在本身的發育過程中有障礙,導致無法發育而完全消失之情況。
通常高位隱睪會於同側合併間接型腹股溝疝氣,由於疝氣可能會造成嵌頓(即腸子卡在腹股溝),致血液循環受阻,所以必須及早手術解決,且須兩者同時解決。
★手術方式
隱睪症的手術統稱為睪丸固定手術,但每位醫師的手術方式與內容卻不盡相同,尤其高位隱睪的手術困難度(精密)遠高於低位隱睪手術,若將困難度(精密)量化,則高位隱睪的手術困難度(精密) 約為低位隱睪手術之3倍。(詳細解說與手術介紹請點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3704245)。
單以手術切口的設計就有各種不同的方式,而切口設計的不同將影響術後疤痕難看與是否形成結痂組織。隱睪切口可有4種不同設計的選擇:下腹部接近鼠蹊部的橫斜切口、下腹部的自然橫折線(lower abdominal crease)上的橫切口、陰囊雙側的橫切口、陰囊中線的直切口,就術後創口外觀的美醜及結痂組織大小的表現而言:陰囊中線的直切口遠優於陰囊雙側的橫切口(陰囊中線的直切口術後疤痕將完全沒入陰囊中線,不但只需要1個切口,且不會形成結痂組織,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4364035);下腹部的自然橫折線(lower abdominal crease)上的橫切口也優於下腹部接近鼠蹊部的橫斜切口,因為沒有皺摺的皮膚張力較高,張力高將使術後切口形成的結痂組織會越明顯。
術後疤痕狀況是評估醫師手術能力的另一種依據。在現今醫學進步的時代,除了矯正病徵外,術後傷口的美醜也是基本的要求之一,因此患者於就診時也應同時就創口癒合的術後樣態向醫師提出徵詢,尤其是小兒外科手術,經常都是與包皮、陰莖、陰囊等雄性生殖器有關,以至於臨床上常有病徵解除了,卻須尋覓醫師另就前述部位做整型手術。
本文著重在隱睪症的一般介紹,而『隱睪症之手術介紹』則著重在隱睪症的手術方法、『失而復得的睪丸』則在於生理結構深入介紹,三篇內容相為互補,建議對於隱睪症有興趣的讀者能同時閱讀,方能多面向瞭解隱睪症。
★伸縮性睪丸
另外尚有一種狀況容易和隱睪症混淆,為伸縮性睪丸,好發於5~6歲,這是由於提睪肌太過敏感,稍微受點刺激便將睪丸往上拉;此種情況不難分辨,只要在小孩洗澡時泡個熱水,看到睪丸掉到陰囊底部,大概就是了,一般而言,不必開刀。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隱睪&靜脈曲張 #睪丸固定 #造精 #疝氣 #精蟲數 #不孕 #睪丸癌 #陰囊中線 #疤痕 #提睪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