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睪丸扭轉可概分為「鞘膜內睪丸扭轉」與「鞘膜外睪丸扭轉」兩大類。
母體時期,睪丸原處於腹腔內,隨著發育而逐漸下降至陰囊,在下降過程中,腹腔的部分腹壁及腹膜會隨著睪丸一起「移居」至陰囊,而成為陰囊的一分子,腹壁的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將分別轉換成適合陰囊環境的外精索肌膜、提睪肌、內精索肌膜,而腹膜好比手機(睪丸)的包膜,則成為最貼近睪丸的睪丸固有鞘膜(Tunica vaginalis propria testis,以下簡稱:鞘膜),如下示意圖。
當扭轉發生在鞘膜外,就稱為「鞘膜外睪丸扭轉」,當扭轉發生在鞘膜內,就稱為「鞘膜內睪丸扭轉」。
正常來說,睪丸會經由副睪附著於鞘膜,藉此維持睪丸的穩定性,倘若附著不力,將使睪丸與副睪在鞘膜內失去穩定性,形成懸吊狀態,而易導致鞘膜內的精索發生扭轉。或者睪丸與副睪之間發生鬆弛,也會造成睪丸與副睪間產生扭轉。由於這兩者都發生於鞘膜之內,統稱為「鞘膜內睪丸扭轉」。這類型的扭轉占睪丸扭轉的多數,好發於青春期,也是男性性徵的快速成長期。
至於「鞘膜外睪丸扭轉」則多發生於母體時期,少數發生於出生後的新生兒時期,其中,有部分屬隱睪症患者,為什麼呢?
母體內,睪丸將經由睪丸引帶的牽引而往下降至陰囊底部,睪丸引帶一端固定於陰囊底部,另一端則牽引著睪丸,隨著睪丸從腹腔往陰囊位移,睪丸引帶將逐漸退縮、精索被逐漸拉長,鞘膜會依序包裹住睪丸、精索。下降過程中,睪丸引帶、睪丸與精索像是一顆球兩端各繫一條繩子(如下圖右),睪丸引帶乃固定在陰囊底端,且睪丸會先被鞘膜包裹,這一端的繩子相對穩定,另一端的繩子(精索)則相對「自由」,而發生「轉圈圈」的狀況,也就是精索扭轉,所以,「鞘膜外睪丸扭轉」精確來說應稱為「精索扭轉」。
精索內有提睪肌、輸精管、睪丸動靜脈…等,當精索發生扭轉,將使睪丸供血受阻,致造成睪丸無可恢復的損傷。「鞘膜外睪丸扭轉」常發生於出生前,極少數是出生後才發生的。
所謂的隱睪症,乃指睪丸未下降至陰囊底部,造成隱睪症患者發生睪丸扭轉時的不易診斷,而喪失先機,再加上鞘膜外的睪丸扭轉角度較鞘膜內大,致睪丸被救活的機率降低。
睪丸扭轉須及時處置,以免延宕時機,造成睪丸萎縮壞死。扭轉會截斷睪丸的血液供應,而血流受阻程度又影響睪丸受損程度,嚴重的扭轉可能在幾小時內就導致睪丸壞死。
理學檢查有其盲點,都卜勒超音波或核醫的檢查均不能完全排除睪丸扭轉,因此,當症狀有高度懷疑扭轉時,建議即刻進行手術探查,以免錯失矯正機會,倘若睪丸無可活性,須進行切除,避免自體免疫作用影響對側的睪丸功能,同時進行對側的預防性睪丸固定。
下列圖組為萎縮側睪丸與正常側睪丸(圖D)的超音波影像圖,據本個案主訴,在國中時單側扭轉,當時並未就醫,然後睪丸就逐漸萎縮,從超音波影像(圖C)可見該側睪丸處呈現一片漆黑,這是因為該側的睪丸及副睪萎縮後水囊化,當超音波打到此處時回波減弱,波順利通過,就會形成偏黑色圖像。
實際探查(圖B),把遺跡拉出來時,確實只有睪丸及副睪的萎縮型態。
由於本個案當初睪丸扭轉未就醫,為初步回推當時扭轉位置,另拍攝萎縮側的鼠蹊處超音波,如下之圖A,以瞭解睪丸萎縮後精索是否還在,拍攝結果,還在,依此判斷當初為「鞘膜內睪丸扭轉」。
下列圖組分別為「鞘膜外睪丸扭轉」與「鞘膜內睪丸扭轉」的遺跡探查照片。
「鞘膜外睪丸扭轉」,也就是精索扭轉,多發生在母體時期,在媽媽肚內曾發育過,但後來在胎兒時期(也是媽媽肚內)形成精索扭轉,導致睪丸副睪萎縮,雖可發現遺跡,卻無法辨識何者為睪丸、何者為副睪;而本個案為青春期時的「鞘膜內睪丸扭轉」,雖然睪丸副睪後來萎縮,卻仍可辨識何者為睪丸、何者為副睪。
再分別觀之其提睪肌,由於「鞘膜外睪丸扭轉」的睪丸副睪已在母體內萎縮壞死,所以提睪肌幾乎沒有提過睪,萎縮嚴重;而本個案「鞘膜內睪丸扭轉」的睪丸乃經過出生後的發育,直到青春期時才扭轉萎縮,所以提睪肌是經過發育與發揮作用的,後來因為睪丸副睪萎縮,無睪可提,才萎縮只剩薄膜狀態,將之與正常的提睪肌比較,就更可以看出其差別。
另者,由於本個案已不需要供應睪丸及副睪營養的運作,所以相關的動靜脈也會跟著萎縮,故精索呈現憔悴、瘦弱、無生氣的狀態。
最後分別來看「鞘膜外睪丸扭轉」個案與「鞘膜內睪丸扭轉」個案的遺跡病理報告。
由於睪丸是國中才萎縮的,會形成纖維化遺跡(fibrosis),若先天就已萎縮,不會看到這種情況。再看兩者遺跡大小,「鞘膜外睪丸扭轉」個案乃在母體內已萎縮,所以遺跡大小僅為4.8*0.8*0.5cm,「鞘膜內睪丸扭轉」個案則是後來青春期才萎縮的,所以遺跡大小則有8.5*2.3*1.0cm。
睪丸萎縮側的陰囊因缺乏睪丸的容充、晃蕩,皮層將會變得緊(萎)縮,就像腳骨折上石膏的短期間內,缺乏活動,當石膏拆卸時,小腿會顯得孱弱一樣,時間越久與正常側陰囊的差異越大,形成心理的懸念,對於一些日常活動,如三溫暖或泡溫泉,將產生許多顧慮,此時會選擇裝置人工睪丸,來均衡下半身的外觀,有興趣的朋友請連結以下網址,自行閱讀相關內容: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88951、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01896。
最後介紹另一種與睪丸有關的扭轉,稱為睪丸附件扭轉(Torsion of testicular appendages),精索、睪丸、副睪是每個人會有的基本配備(主體),可是附件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有,再者,就算你有精索附件,也不見得就會有睪丸附件,如同車子一樣,車子一定會有車體、引擎、車輪、車燈、方向盤,可並非每台車都配備有皮椅、環繞立體音響、隔熱紙。
這些睪丸相關的附件們也會發生扭轉,只是:
1. 附件不像精索、睪丸、副睪那樣,會扭轉到主要的動靜脈,而影響血液循環的運作。
2. 附件跟主體不同,主體(精索、睪丸、副睪)一扭轉,需要人力介入將之矯正,相對於主體,附件輕薄短小,仿佛飄掛在主體上,有時會在鞘膜內東轉西轉的、東拐西扭一下,而伴隨著短暫的疼痛感,但有時也會自己轉正回來,疼痛消失。
3. 即使附件的扭轉不轉正,而壞死,也不致影響精索、睪丸與副睪的功能,唯一的困擾是疼痛。
4. 附件扭轉的疼痛雖然強度較小,可是一但跟主體的扭轉無法分辨,連使用都卜勒或核醫也無法判定是附件或主體扭轉時,就須直接手術探查,找出問題的根源,千萬不要冒著睪丸壞死萎縮的風險,三心兩意、無法下定決心。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睪丸扭轉&附件 #腹外斜肌 #腹內斜肌 #腹橫肌 #陰囊 #睪丸 #鬆弛 #陰囊位移 #精索 #提睪肌 #輸精管 #睪丸動靜脈 #供血受阻 #萎縮壞死 #自體免疫 #纖維化 #副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