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台灣很多醫學觀念、做法都來自於美國,因為美國發展比我們早與快,在醫療貧瘠的早年,一切奉為圭臬,可是,當醫療達到一個水平後,就會求精求細膩,此時將因應東西方人種組織的不同特質做出分流與調整,以求更貼合東方人的體質,這是醫療深化優化的過程,跟很多產業技術發展一樣,先求有、再求精,最後追求個別差異的精品化。
人工睪丸的置入手術就是一個例子。
一般教課書有關人工睪丸置入時的手術切口都是在腹股溝橫切、或從陰囊側面、或或從陰囊頂端,這些都比較適合白種人,對於我們較不合適,因為疤痕明顯,因此筆者會改從陰囊腹側中線進入,以有效隱藏手術疤痕。再者,教課書關於人工睪丸的置放位置為陰囊皮層與Dartos肌肉之間,但筆者乃置放在Dartos肌肉裡面,而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至於人工睪丸的初階概念另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5122813。
下圖是陰囊的分層截面圖,睪丸由外而內被皮膚、Dartos肌肉(Dartos muscle)、外精索肌膜(External spermatic fascia)、提睪肌(Cremasteric muscle and fascia)、內精索肌膜(Internal spermatic fascia)所組成的囊袋包藏於陰囊內,當睪丸發生先天萎縮時,原本層次分明的外精索肌膜、提睪肌、內精索肌膜等三層組織將因發育不全而緊密沾黏在一起。
為什麼只有這三層會緊密沾黏?而皮膚及Dartos肌肉卻可以置身事外呢?
在母體時期,初期睪丸原本在腹腔內,然後才逐漸下降至陰囊,在移居(下降)的同時也會從舊家(腹腔)帶些行李(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到新家 (陰囊) 安置,這些行李移居後為了融入新環境就會做些轉變,原本腹腔中的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將分別轉換成適合陰囊環境的外精索肌膜、提睪肌、內精索肌膜,如下圖示(A→C)。再者,這三層組織下降後,將跟陰囊原有的其他組織共同形成一個「福袋」形狀,包裹著睪丸,守護著睪丸,而這三層組織將成為「福袋」的最裡層,且這個「福袋(陰囊)」是彈性布材質。
當睪丸發育不完全時,原本的下降歷程將被中斷,連帶影響腹外斜肌/外精索肌膜、腹內斜肌/提睪肌、腹橫肌/內精索肌膜等組織之間的轉換,這些轉換不全的過渡性產物立場很尷尬,似是卻又不像,不是那又是啥,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致使這些過渡性組織變得脆(薄)弱。另者,由於睪丸萎縮,所以未能撐開這三層組織,造成這三層組織相互沾黏,且與萎縮睪丸暨相關組織「勾勾纏」。
至於陰囊的皮層與Dartos肌肉原本就屬於陰囊的既有組織,一直都待在自己「家(陰囊)」中好整以暇,並不會攪和到睪丸發育不全的「紛爭」中,所以,不會發生沾黏,可是,它卻像沒有放置禮品的福袋,會因為內容物(睪丸及三層組織)的缺乏,而無法於成長過程中被撐開,造成患側的陰囊皮層反而比較像是身體的一般皮層,偏向平面生長,變大片而已,不像正常側的陰囊,是3D空間成長。
下列圖組,分別是睪丸發育不全個案群及正常睪丸個案群的陰莖照片,正常睪丸個案群的年齡均介於睪丸發育不全個案群之間,且歲數較偏近年輕個案。
從照片可以發現單側睪丸發育不全個案群的對側睪丸雖然是正常的,但該側的陰囊皮層跟雙側正常睪丸的陰囊相比,仍呈現比較緊縮的現象,即使如下之年長個案,雖經過較多的歲月洗鍊,可是,他的正常側陰囊皮層跟年紀較小之雙側睪丸正常個案群相比,陰囊皮層還是欠缺鬆軟感與垂墜度,為什麼呢?
讓我們來觀察正常睪丸的陰囊們,雙側都是往身體軀幹外面整顆掉出,成為垂吊式的3D球體型態。
再來觀察睪丸發育不全側的陰囊皮層,會發現它比較「服貼」身體,非如前揭個案群那樣,往軀幹外面整個掉出,而是被正常側的睪丸及陰囊皮層牽動,小幅度地往外膨出,無論在陰莖勃起或未勃起時都一樣。
身體的皮層組織具牽動性,會影響旁邊的皮層狀態。
雙側睪丸正常的陰囊,因為同時有2顆睪丸分分秒秒的晃蕩及地心引力的推波助瀾,故助長了陰囊皮層的鬆軟感與垂墜度,而單側睪丸發育不全個案,由於患側的陰囊皮層較「服貼」身體,既內無睪丸攸晃著,又外有巨大身軀「拉拔」著去抗拒地心引力,因而常見此類患者的正常側陰囊也較一般人上提,而患側雖無睪丸,卻因對側陰囊皮層的「裙帶」關係,患側陰囊雖會順帶被些許下拉,可究竟也只有棉薄之力,這就是患側陰囊的天命,把它說成發育不良,也不是,就皮層而言,它有正常成長著,可是就陰囊來說,因為欠缺內容物,因此無法承襲陰囊既有的垂吊式的3D樣貌。
說了這麼多是要做什麼呢?
跟本文所要闡述的內容 -----------「教課書關於人工睪丸的置放位置為陰囊皮層與Dartos肌肉之間,但筆者乃置放在Dartos肌肉裡面」,有何干係?
說了這麼多看似不相干的廢話,其實是希望各位能透過不同思考角度去看照片、圖示,進而了解生理的結構及它所處環境,以明白為什麼筆者不跟教課書一樣,放在皮層與Dartos肌肉之間。
筆者曾於「人工睪丸一二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88951」一文提及:
「倘若睪丸已萎縮,會把遺跡族群取出送病理檢驗,以排除病變。臨床上,於裝設人工睪丸時,都會去做這個動作,即,探查遺跡族群 --> 確認有無遺留的遺跡族群 --> 取出並送檢驗,這算是一道安全防護,以排除日後引起癌變。即使宣稱孩童時期已經做過探查,仍會於問診時再次做觸診、超音波,只要有些許疑慮,於裝設人工睪丸的同時,還是會再一次確認」。
所有的手術,第一講究安全,除了手術施作時的安全之外,還要注意排除受術者將來的安全疑慮,這是筆者一直以來所抱持的理念,也是守護受術者的一道防線。
倘若直接把人工睪丸裝置在陰囊皮層與Dartos肌肉之間,因為只需要剝離外圍皮膚,如下圖示,這意味著放置人工睪丸時沒有再一次替受術者作最後的探查確認。
從陰囊分層圖可知,要探查確認,手術時須要打開Dartos肌肉層方得以進入陰囊的最裡面,如此一來,探查確認後就會直接將人工睪丸放置在裡面,此處乃同時受到皮層及Dartos肌肉層所共同保護的陰囊中央區域,將人工睪丸放置在這裏,無論對人工睪丸與陰囊彼此間的受力、反受力來說,四面八方的力道都是最勻稱的,可降低將來人工睪丸破皮而出的機率,畢竟皮膚是很薄的。
再說,如果受術者之前從未做過探查確認,那麼裝設人工睪丸時,這道排除程序是絕對必要的。假使受術者已做過探查確認、已移除萎縮睪丸暨其遺跡,可是,為了延長人工睪丸的裝設年限,尋求一個較妥適的置放區域是必要的,而將其置放在Dartos肌肉層裡面,是比較有利的選項,此可由陰囊分層圖瞭解之。
最後,筆者要提出一項個人心得與各位分享。
由前面照片可以知道,患側陰囊比較服貼身體,且皮層僵固性比正常側陰囊高許多,裝設人工睪丸時,不要只挖一個足夠塞入的空間,將人工睪丸放入即了結手術,如此便不能將縮扁扁、較緊縮的陰囊患側皮層立體剪裁化,而無法顯示出囊袋的立體感,如下圖左。
此類睪丸發育不全患者,整體陰囊都偏小,無論是縱徑或橫徑,手術時不能光只是把人工睪丸放進去而已,必須把緊縮的皮層整體放鬆,創造出足夠的陰囊空間,才能讓原本平面化的皮層透過人工睪丸的置入,鮮活地跳出平面,而形塑出陰囊囊袋的立體感,如下圖右。總之,既須抗天命、就務必善盡人事,手術時須再次探查確認、以排除所有疑慮,然後,盡最大能力的去把患側做出囊袋型態,再恭請人工睪丸入「甕(囊袋)」,以塑造出陰囊的整體型態及飽滿外觀,以同時增進術後安全性及提升滿意度。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陰囊整形 #人工睪丸 #疤痕明顯 #先天萎縮 #提睪肌 #囊袋 #Dartos肌肉層 #超音波 #病變 #病理檢驗 #垂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