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就制定陰莖的手術計畫而言,拍攝勃起前後的各角度照片,是很重要的準備作業。
有些人會覺得我口述一下狀況,勃起幾公分敘述一下,還有人會找樣本照片說大概勃起就長這模樣,這樣就好了,有必要拍什麼照片嗎?這通常多發生在從未手術過的兄弟身上,有較多這種反應,相反地,做壞了、或之前手術不如意,想尋求重新矯治重建的兄弟,則幾乎願意拍攝照片,呈現最真實的自我,因為有過前次慘痛經歷後,會知道這當中的貓膩,忽略對細節的了解,將給了魔鬼冒出頭的機會。當初術前沒有拍攝勃起前後照片來做討論,僅憑口頭交流的陰莖「以為」的樣貌,與真正勃起前後的「實際長相」,是存有差距的,口述的主觀狀態與照片所呈現的客觀樣貌,往往存有落差。
今天我們來談談,從陰莖的勃起前後照片,能看出什麼?能了解什麼?能做什麼?
既然相片在外生殖器的重建手術是這麼重要,所有的判斷、溝通及手術方式的依據就是這些照片,我們是如何從照片找出徵結點,之後透過雙方溝通,找出解決的手術方案?以下我們便以照片為基礎,來例示幾個案例。
個案A,割過包皮,陰莖右彎。
從照片可以看到勃起時陰莖根部形成一個拉力較緊繃的蹼狀皮層(penoscrotal web),代表陰莖腹側的包皮量在勃起時不足,須借取陰囊皮層去支應陰莖腹側的勃起,這在做手術計畫時就必須將此徵結點指明出來,然後把形成蹼狀處的皮層做皮瓣整形書寫入手術計畫中,如此才能獲得較滿意的術後效果。
再來看看未勃起的狀態。未勃起照片的拍攝時,個案A用手固定住龜頭簷與紅皮,由下往上拍攝時可以看到這些蹼狀皮層更明顯,幾乎占據陰莖幹的1/2,可是這張未勃起照片有誤區,從照片可看到一部分包皮被壓在手指與龜頭簷之間,等於是有一部分包皮被抓挪到前面去,而使蹼狀皮層被往前帶,才造成蹼狀皮層跑到陰莖幹中間,正確的拍法是雙手壓住龜頭簷,將包皮鬆開,這樣才能較忠實呈現陰莖皮層的異常狀態。
個案B也是一個陰莖右彎案例,沒有割過包皮。
從未勃起照片的側面看,會看到陰莖腹側根部有個蹼狀皮層,這個皮層筆者稱之為「陰莖根部蹼(penoscrotal web)」,當中的peno代表陰莖字頭,scrotal為陰囊字尾,這個字的直接翻譯叫做陰莖陰囊蹼,符合翻譯理論「三難原則」:信、達、雅中的信,或許雅就見仁見智,至於達則未必,因為陰莖陰囊蹼,在中文語境上無法直接導向與陰莖根部有關,因此筆者特將之翻譯為陰莖根部蹼,這個情況如同筆者將fundiform ligament翻譯為淺層懸韌帶、suspensory ligament翻譯為深層懸韌帶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fundiform ligamen一般都將其翻譯為陰莖繫韌帶,從字源來看,fundi來自拉丁字funda,中文為吊帶,英文為sling,form代表形狀、樣態,fundiform ligament中文直譯為吊帶狀的韌帶,大概還可以跟形狀做一些聯想,對比我們常看到的翻譯為陰莖繫韌帶,反而顯得不知所云,因此,筆者以功能為取向,特將之翻譯為淺層懸韌帶,最主要是要相對於suspensory ligament這個解剖位置,筆者將其翻譯為深層懸韌帶,這2條韌帶都有懸吊陰莖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以深層與淺層做為相對應,淺層可以放鬆,深層則不可以放鬆,否則會妨礙到勃起功能,影響到勃起的穩定度(有關此部分說明請詳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54919、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5070682),這樣的語譯,既可清楚表現兩者之於陰莖的作用,又可表達兩者對於陰莖的不同作用深度,既不拗口又好記憶。
一般人會誤以為包皮不足,所以才會將陰囊皮拉往陰莖,可是再仔細看,他托住陰莖的3根手指頭,將包皮拖往龜頭方向,可以看到食指與中指上面一堆贅皮,如藍色圈圈處,由此可知未勃起照片中的陰莖根部腹側蹼是個假象。
再觀察其勃起的腹側(下方)照片,並沒有形成蹼狀皮層,整個包皮從龜頭溝到陰莖幹都很均衡分布地開展,由此更可佐證未勃起照片的蹼狀皮層確實是個假象,這些都必須在做手術計畫時指明,以免誤會與誤判。
個案C,很典型的隱藏式包莖案例,割過包皮。
從未勃起照片可以看到即使割過包皮,整個包皮還是往龜頭前方擠兌成一堆贅皮,有些人會認為他的包皮是白割的,因為根本沒有露出龜頭,整顆龜頭還是被裹覆在包皮裡面,但是,筆者認為這個醫師高明,他知道沒有能力處理隱藏式陰莖癥結點的陰莖根部重建,所以只割少許包皮,讓受術者可以將包皮褪至龜頭後面而容易清洗,也讓我們接手時,無需顧慮到包皮不足的問題,只需專注在處理陰莖根部重建,有關隱藏式陰莖被誤割過多包皮之說明請參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5062444。
再觀察2張勃起照片,可以看到勃起時,皮層仍然足夠,且仔細觀察陰莖根部,並沒有發現陰莖根部出現蹼狀皮層(penoscrotal web),這又說明之前手術醫師有足夠敏感度來保留足夠的包皮,沒有替個案C帶來額外的困擾,否則,若他當初在割包皮時讓龜頭露出,則將發生勃起時包皮不足的困擾,面臨植皮之虞,相關案例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91336。
因此,整個手術計畫只需將注意力集中在隱藏式包莖的癥結點,陰莖根部復位重建,需要時再將之前環切手術的疤痕小修整一下即可。倘若個案C當初把包皮割到在未勃起時龜頭露出,可想而知,皮層將不足以支應勃起所需,那時麻煩就更大了,不僅只要處理隱藏式包莖的徵兆,還需植皮讓陰莖有足夠的包皮量去勃起。
有關「外生殖器相片的啟示與判讀(下)」另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466155。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