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後天性龜頭沾黏最讓人費心的是沾黏剝離後的照護。
包皮沾黏龜頭最常發生的就是紅皮沾黏在龜頭簷與龜頭上,或局部沾黏、或全部沾黏。右邊這張照片是全部沾黏個案,可以很清楚看到剛好沾黏在割包皮的交界處,可是左邊這張局部沾黏的個案照片,皮看起來很厚實,很像是白皮呀?!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審視一下,下圖組為局部沾黏個案的未勃起與勃起照片,從照片可以清楚看到,沾黏在龜頭的包皮乃屬於紅皮部分。為什麼呢?紅皮是怎麼了呢?
紅皮的角質層與足底的角質層剛好是很極端的對比,足底的角質層有可能會厚到幾個mm,尤其是最容易摩擦的部位,從每個月例行的剪除腳皮功課,你就可以知道腳皮可以長到多厚。而陰莖的紅皮較為薄弱,紅皮的特質偏像黏膜,可是又跟黏膜不一樣,它的表皮有角質層,但角質層偏薄,比較容易受傷,形成沾黏,所以,龜頭包皮沾黏幾乎發生在紅皮與紅皮、或紅皮與龜頭之間,大都不太會發生在白皮與紅皮、或白皮與龜頭。當然,除了白皮的角質層比較厚,它的性質比較不會產生沾黏之外,另一個原因是白皮跟龜頭的距離也比較遠,拉力比較大,所以也比較不容易產生沾黏。
沾黏撥離後,即刻進入漫長的照護過程。
整個照護重點主要是讓剝離區域兩側的表皮可以往表皮缺損的受傷部位生長(如下圖左的藍色箭頭)。由於紅皮跟龜頭的皮層缺乏毛囊,因此,表皮不會從毛囊往外生長,形成多處點狀的表皮(如下圖右植皮傷口照片),也就因為它只能從遠端或近端、朝缺損位置去生長表皮,導致整個表皮的成長速度相對緩慢。
沾黏剝離後的新生皮需藉由剝離兩側往皮層缺損區域去生長,植皮則不一樣。
有些植皮傷口在解開tie-over的時候只有真皮層還在,整個表皮都掉了(sloughing),這時候會重新長出新的表皮,而這些植皮區域的新生表皮來源有三:
1.遠端的皮層會朝表皮缺損處長去。
2.近端的皮層會朝表皮缺損處長去。
3.毛囊(hair follicle)裡面的根鞘細胞。
第3項是植皮與沾黏剝離後的新生皮最大的不同。
毛囊(hair follicle)的根鞘細胞分為內外兩層,主要是由外根鞘(outer root sheath)細胞朝毛囊外生長,形成表皮細胞,覆蓋住真皮層,這種東西我們會在陰莖植皮時看到這種現象(如上圖右),在一片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紅色真皮傷口處冒出一座座小島似的表皮,這些表皮細胞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從埋在真皮層內的毛囊根鞘細胞冒出來的,雖然我們會在植皮時看到這種現象,可是在包皮沾黏時看不到這種表皮島嶼的出現,主要是紅皮與龜頭上面缺乏毛囊,因此不會形成這種憑空冒出的表皮島嶼,可是在白皮就會有毛囊細胞,這也是為什麼皮膚科醫師常說陰莖的皮也會發生毛囊炎,主要說的是白皮,至於紅皮就不太可能會有皮膚科醫師說的毛囊炎現象。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後,皮膚缺損的部分又可能再沾黏回去,因此每天的術後例行「工作」除了照顧傷口之外,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必須一手捏住遠端的龜頭,一手捏住近端的白皮,水平往兩側將之拉開,如下圖示,讓再沾黏回去的傷口得以再次分開,這項動作必須日日重複施作,而這也是整個衛教的重點,千萬不要以為這個部位只要照顧傷口,放著不管它,就會自動分離並癒合,如果放著不管它、不拉它,它回報給你的就是一個再度沾黏的龜頭。
沒有表皮的傷口,會想要彼此黏靠在一起,如下圖左,一看到,馬上要狠下心、痛下「毒手」,如下圖右,用兩手分別抓住沾黏區域的兩側,水平拉開沾黏,需要有個力道,過程可能會出些血,這沒什麼,因為強行分開黏呼呼的2個人(2塊肉),留幾滴淚(血)也是人之常情,千萬別手軟,否則只要單點被突破黏上,感情(沾黏)會進展神速,導致沾黏的區域將越來越擴大,甚至完全回到原點。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後,一般青壯年因為有良好的勃起,除了用手剝離之外,還可透過夜間的數次勃起來自然剝離沾黏,盡量讓傷口保持在剝離狀態,最棘手的兩類對象是年幼者與年長者,年幼者陰莖還不會勃起,年長者陰莖勃起衰退,這兩個族群都缺乏夜間勃起的助力,只能單純靠手來維持剝離的傷口,所以整個照護過程會比較辛苦,面臨再度沾黏的機率也會提高。
年長者雖然癒合能力較差,也就是表皮過皮的速度比一般年輕者慢得多,可是在陰莖上沒有表皮覆蓋的傷口(raw surface)一旦碰撞在一起,即使是年紀稍長,沾黏起來的速度會與他年紀的癒合能力不成比例,也就是說,雖然過皮比較慢,可是raw surface黏合起來的速度又超乎尋常得快,這與我們所期望的過皮要快、黏合起來要慢,完全相反,而形成悖論(paradox),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術後護理及衛教上,要再三強調這種互相矛盾的情況,再三叮嚀,除了傷口照護之外,還包括傷口的拉扯剝離,才有可能讓過皮完整,不然可能會形成部份過皮、部分沾黏的結局,甚至完全回到原狀。
有關後天型包皮龜頭沾黏的介紹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78111;沾黏時的剝離處置則請點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468969;至於為什麼割包皮會造成包皮龜頭沾黏的說明請參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4985035。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紅皮沾黏龜頭(簷) #再度沾黏的龜頭 #包皮術後 #小孔包莖 #隱藏式陰莖 #肥胖 #包皮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