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龜頭沾黏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先天性多發生在小兒身上,主要乃包皮垢所引發的沾黏後天性則是包皮龜頭因有傷口而產生的互相黏連,此部分的概念說明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78111。當後天性沾黏面積較大時,包皮幾乎整個爬過龜頭簷而往前包覆龜頭上,此時最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將互相沾黏的包皮與龜頭來,使包皮能褪至龜頭溝,剝離後在傷口處塗抹藥膏避免傷口再次相互黏連,伺表皮細胞可以沿著傷口的兩側往長入傷口區域,也就是俗稱的過皮(epithelialization)」,直到表皮細胞蓋(長滿)整個被剝離的傷口為止這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通常至少會長達一個月之久。

本文所要介紹的就屬於面積較大的包皮龜頭沾黏案例,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整個剝離過程。

本案例年過七旬,根據其自我剖析原因,說以前不會這樣,但自從去其他院所接受過陰莖靜脈截除手術後,據稱手術本身沒有什麼效果,但是陰莖根部鬆脫,使得包皮往前堆擠,而產生沾黏,曾因為這個沾黏困擾又去了另一家院所就診,當時醫師有將沾黏處剝離,可是沒想到,復原過程還是又發生沾黏,而且是整圈都沾黏住了,情況如下圖組,這是在一般情形下拍攝,乍然一看,不覺得有什麼異狀,看起來就是包皮蓋住龜頭簷及部分龜頭罷了。

一般狀態下的陰莖.jpg

可是當要把包皮往後褪時,就發現整圈龜頭簷都被包皮裹住了,如以下圖組的照片,失去了龜頭應有的的型態,這也是個案很介意的地方,再三強調他的龜頭,其實他的意思指的是龜頭簷()被蓋住了,失去了龜頭與龜頭應有的分界,喪失掉陰莖獨有的特徵

包皮龜頭沾黏.jpg

筆者與個案充分溝通後,他希望再次接受沾黏分離的手術,且也知道未來會有一段長時間等候復原過皮的歷程,整個手術最重要的還是麻醉,手術未動、麻醉先行,在這種情況下無須做尾椎麻醉,只需要做陰莖根部局部麻醉即可,等麻醉有效果以後就可開始進行沾黏分離程序

這類個案會先嘗試用蚊鉗(mosquito  clamp)探索沾黏交界地帶,看有無弱點可以突破(圖1)。剛開始會從各個方向慢慢地施力,去尋找能夠突破的點,如圖2。找找到突破處以後,就使用拉力一邊捏住龜頭,一邊捏住包皮,往兩側相反方向施力,就可以讓突破口慢慢地被撕裂開來,過程中不要一下子就往深處去挖掘,相反地,反而是淺嚐式地往周邊輕輕拓開,如圖3,以獲取均勻的施力面,讓組織在剝離過程中承受較柔性的剝離力道。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1.jpg

逐漸地,剝離範圍就變得越來越多,一直到龜頭上半圈,如圖4,基本突破以後,就拿出蚊鉗準備在龜頭下半圈,利用蚊鉗鈍端來施力,以進行下半圈沾黏處撥開,下半圈有包皮繫帶,結構比上半圈複雜,所以借助蚊鉗在已經撕開的地方下壓施力,以促使龜頭下半圈能慢慢地劃開沾黏。每個人包皮繫帶模樣都不一樣,雖然剝離是一種破壞,但這是為了讓龜頭找回既有樣貌所不得不為的破壞,同時也希望能不殃及無辜的繫帶,增加無謂的破壞,這是剝離下半圈所特別需要注意的(圖5)。

一路朝往繫帶方向劃開,越往繫帶方向,由於結構的關係,其實沾黏的範圍就會變得比較少。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從繫帶劃開呢?這是因為靠近繫帶雖然沾黏範圍,可是沾黏力度卻會比較強,所以,原則上還是應該先從龜頭上半圈突破比較實際(圖6)。

「靠近繫帶雖然沾黏範圍,可是沾黏力度卻會比較」,這是什麼意思呢?

小孩子沒有割過包皮,他們的包皮沾黏多屬先天的,這種沾黏的各個面向會比較勻稱,且因為是包皮垢所導致,所以也比較容易剝離開來,但割過包皮如果發生沾黏,就會跟這種先天性沾黏的特質不同了。

割過包皮後,由於陰莖腹側有個包皮繫帶,陰莖背側包皮的覆蓋性滑動性優於陰莖腹側,當發生包皮沾黏時,沒有繫帶的陰莖背側,整個沾黏範圍就會比較大,而陰莖腹側由於有個包皮繫帶支撐抗拒,所以沾黏範圍會比較小,可是一但繫帶周遭也被沾黏過去,原本的抗拒沾黏的支撐就反倒轉變為抗拒剝離的支撐,因此,陰莖腹側,尤其越靠近包皮繫帶的周遭,雖然沾黏範圍會比較小,但是沾黏力度卻會比較強,這也是為什麼在進行包皮沾黏的剝離時,筆者會建議從陰莖背側的上半圈開始突破的原因。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2.jpg

經過初步分離以後,圖7已顯現出龜頭簷的樣貌,不過,整個剝離還沒完成,從沾黏的兩側拉開如圖8,各位可以看到龜頭簷的樣貌,可是龜頭與龜頭交界處的最低點仍尚未出現。接著,再藉著龜頭與包皮的雙向拉力將沾黏的部位繼續往兩側剝離拉開,讓分離的範圍可以更開廣(圖9)。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3.jpg

觀之下圖組照片,在拉開的範圍內可以看到下面的紅色真皮真皮外圍色澤比較深的分別是有表皮覆蓋包皮與龜頭,越靠近包皮繫帶,由於沾黏力度越,拉力越不容易施展,這時候就要靠蚊鉗來幫忙,一樣要透過蚊鉗的鈍端,施力來分開沾黏,此時就要用蚊鉗的鈍端在龜頭與龜頭溝交界最深處來回地劃開,以尋求將可疑的沾黏全部劃開。

蚊鉗的前端是鈍頭,千萬別為了要劃開剝離的迅速,就拿小尖剪或尖頭的手術器械去劃開,這將會給龜頭陰莖帶來更大的傷害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4.jpg

經過一頓劃開的操作之後,可以看到露出的龜頭溝越來越多,龜頭與龜頭界線也越來越明顯(圖13)。中途告一段落以後,測量一下,分離的範圍有多大,約莫在1.5~2cm之間,雖然數值看似不大,可是想想,這對於我們小兄弟身高的占比並不小,寸土寸金啊。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5.jpg

我們認為還有繼續劃開的空間,所以就再利用蚊鉗來繼續劃開的動作,然後繼續往包皮繫帶方向劃開,越靠近包皮繫帶能劃開的範圍就越小如圖18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6.jpg

圖21是沒有沾黏的包皮繫帶模樣,當包皮龜頭發生沾黏、跨過繫帶時,因為有繫帶擋著,所以越接近繫帶,沾黏的範圍會越小,因此,能被剝離的範圍當然也越少。可是也因為繫帶的結構,一旦沾黏,會讓這裡的沾黏變得複雜黏度高,所以剝離的困難度會較高,再者,每個人繫帶型態都不盡相同,所以剝離時需要步步為營,小劃開一下,觀察看看,再繼續劃開一下,如此慢慢耐心地處理。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7.jpg

在確定已經到達龜頭與龜頭溝界線以後(圖22),為了幫助傷口之後的癒合,也就是剝離區域的表皮化(epithelialization)能更順利進行,我們就準備PRP來施打撥開處,首先施打包皮側,也就是龜頭溝的真皮區域,將所有龜頭溝露出來的真皮全部施打一遍(圖23),接下來再施打龜頭端的真皮(圖24)。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8.jpg

圖25及圖26為剝離完成施打PRP後的狀態,整顆龜頭的型態已完全顯露出來。最後塗抹上健黴素藥膏,再接下來就進漫長的癒合過程,也就是傷口要表皮化的階段。

包皮龜頭沾黏剝離-9.jpg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各位不要看說分開完後似乎很漂亮,就以為所有的事情均已塵埃落定,沒有,事情才剛開始而已,未來還有1~2個月過皮癒合時期要度過,當中,每次換藥都要將沾黏回去的皮層分開,過皮的情況會反反覆覆,所以衛教時務必再三叮囑患者,請他將沾黏回去的皮層再度分開,這是照護過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否則將很容易導致功虧一簣,詳細說明另請參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459630​​​​​​​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紅皮沾黏龜頭()  #再度沾黏的龜頭   #包皮術後 #小孔包莖 #隱藏式陰莖 #肥胖 #包皮發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的頭像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