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侑谷院長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計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尤其代寄,未滿20歲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許多人看過院長的文章後,常會有「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原來如此!這就是我的疑惑」,也經常聽人提起「究竟院長是怎麼能從這麼多不同角度去解讀同一項病徵?」,亦曾有人說過「從文章內容的表述,能感受到院長的誠摯」,更多的是認為這些文章內容竟然真能做得到,哪來的手術技巧?師承……?
其實很多文章的啟發點常來自於——小「提」大作。
仔細凝聽每一位朋友所提及的心聲、困擾,即使在很多人的客觀認為中那只是一個未必入耳的「小嘀咕」,但院長都會把它放在心上,從主訴者視野、生活型態大費心思去思索,進而有那麼多作品呈現給各位了,所以常會讓人有「這不就是我的困擾嗎?」「原來有人也想到我想的」的那種認同感。
如同科技始於人性,很多手術技巧的創意都源自於要求。
就需求面來說,這些要求經常一開始只是受術者自我犯嘀咕,嘀咕久了,就轉為一種渴望,進而想尋找有無達到渴望的途徑,到處問診;就供給面來說,徵詢者熱切、不由自主地反覆murmur,彷如魔音入腦、餘音久久環繞,換位思考,若非有極大困擾或冀盼,不會這樣,「如何幫助他?How to?」,形成一股亟思解決的強烈動力,啟動大腦搜尋所擁有的醫療技能(包括手術技巧、醫材、儀器…),該怎麼組合統籌,然後提供給他。
值此當下,徵詢者並不敢妄想可以透過手術來解決,一個傾訴、一個善解體貼,從而擦出火花,這就是為什麼院長能從各種不同角度解讀同一項病徵、這就是為什麼能從文章中感受到院長的誠摯,原因無他,掏心罷了~~
哪來的手術技巧?師承………??
教學相長,最好的老師往往就是患者,有需求才能激勵出供給,同樣地,原因無他,掏心罷了~~ 把看似徵詢者的小事,當作大事來思考、尋求解決之道,「小題大作」,經常是提升醫療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所有事掏心是起始,接下來要有足夠的能力,方能避免流於心有餘力不足,作為醫療從業者要如何「夠力」呢?「斜槓(slash)」會是加油、增強專業能力的最好補給來源。
現在很流行斜槓生涯,小編曾經就這個議題問院長,想過什麼樣的斜槓生涯?豈料院長說他還真走在時代尖端,一直都過著斜槓生涯,(ˇ.ˇ)?
院長進一步解釋,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跨職業或身分的多元化生活,但他從一直以來選擇的卻是以外科為根基,往外輻射去深耕,取得其他專科的資歷與技巧,如小兒外科、消化系外科、內視鏡外科、美容外科與微整形,並積極參加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顱顏學會、長庚美容論壇、顏面整形重建外科學會、鼻科醫學會、泌尿科學會、男性醫學會、血管外科學會、疝氣學會、生髮學會、睡眠醫學學會、尿失禁防治協會……等所舉辦的進修或實作課程,以開拓專業視野,增加手術內涵的廣度與深度,換句話來說,院長的執業生活是在外科的大環境下,去結合其他科別的專業技巧,以強化外科的核心,期能打通科室壁壘的任督二脈,努力尋求個人的突破,因此他戲稱自己是醫療級的斜槓生涯。
小編又問,一直在相同背景(都是醫療)的高壓環境下,不會枯燥無味且無法宣洩壓力嗎?
院長認為,只有在同一環境、不同領域下去橫向串聯,才能激發傳統習以為常的專業事務,進而從不同面向的思維中獲取更多的啟發與創意,有哪一項專長不是透過不斷的刻意進修研習、忍受寂寞、走過壓力,所得來的呢?這就是專長與興趣最大的不同。醫療,尤其是外科,如何能只當作是興趣呢?另外,我們院長有一項宣洩壓力的法寶,就是到法院旁聽,雖然通過考試代表對法律有一定理解,可是若無法跟實務做連結,法條仍然是虛的,但時間上又不允許接案,久而久之對法條的瞭解便會空虛化,因此在時間許可之餘,會到法院旁聽,讓實務跟法條能有更深的連結,一方面了解法條,另一方面充實實務內涵。這樣也將讓院長更加清楚地融入現實面,將來有機會再跟各位深聊這部分。
橫向串聯,能對人體的生理結構有更透徹的認知,對器械、醫材、縫合…更加有組織力,例如,脂肪瘤術後疤痕長短會與內部腫塊大小成正比,大顆脂肪瘤的去除,長長的疤痕令人卻步,遲疑之下,又放到更大顆,殊不知,若搭配內視鏡輔助及手術技巧的轉換,則可讓傳統手術操作須有10cm以上的切口變成不到2cm,詳見https://smartsurgeon1.pixnet.net/blog/post/95293825。
院長是這麼認為的:只有滋養專業素質、提升能力,方能帶給受術者更多的保障,這是行業的宿命,既然從事了這項行業,只能順天命,從不間斷的學習中去發掘樂趣,所以,也是有樂趣的呀,就看你選擇用什麼角度去面對它。
作為男性重建外科的開拓者,院長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1. 需要有看到終局的能力
也就是經過手術後,陰莖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可以將其簡化為終局預見或終局定見。如果一次手術無法達到目的,那就分階段手術,前階段手術務須為下階段手術留下餘地。這個終局預見(定見)指的是整體架構的大方向,即使是一次手術,也須預留餘地,醫療沒有絕對,尤其還須應付復原過程的不確定性。
2. 心中要有參考點
也就是指南針,尤其要了解解剖與生理架構。在做任何手術工序或措施時,要判斷這個程序或措施能否奔向終局,不能連方向都奔錯,一旦方向錯誤,不僅無益,甚至有害。戰略方向的錯誤無法靠正確戰術行動來彌補,亦即,手術、生理、解剖方向定位錯誤,無法靠正確的手術工序執行來彌補,換句話說,方向錯了,全局就亂了。
3. 要設定底線
要知道到什麼程度以後就會進入無法掌握的境界,此時就必須停止更深入或更進一步的手術。開刀不能只憑一鼓作氣的逞強憨膽,那只是匹夫之勇。手術過程中,維持血液循環,不要隨意使用能量器械(含電燒、雷射),以保護血液循環,只有血液循環良好,才能達到癒合。
或許你會想,破壞血液循環能怎樣呢?只要傷口癒合就沒事了吧?
下圖A是於其他院所接受陰莖增長案例,從圖A可清楚看到恥丘上很肥厚的倒Y疤痕(白色箭頭),據其主訴,當初傷口一直破裂、多次縫合無法癒合,經過幾個月癒合後疤痕就變成這樣,結果在術後的一年多圖A藍色箭頭的恥丘處突然破一大口(圖B藍色箭頭),這就是當初單極電燒使用太多所遺存的熱傷害,會讓那裏形成弱點,當抵抗力較弱或睡眠不足、身體較虛時,弱點就會被「呼喚」出來。所以院長手術幾乎不使用單極電燒,這個習慣是他離開老師、獨當一面後,從做小孩手術所自我領悟出來的,理由就是燙燒傷的病患燒口癒合後,疤痕是一個極大困擾,沒有理由在一個正常手術中再使用熱傷害來處理傷口,當然,於處理勃起硬度不全的靜脈截除手術所使用的雙極電燒又是另一個故事,不能跟會帶來熱傷害的單極電燒相提並論,詳見
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4368373。
4. 了解起點
重建最重要的一環是瞭解前一次或前幾次手術所遺留的現況、疤痕範圍,包括之前執刀醫師的刀風,以評估歷來的手術史對解剖及生理干擾的嚴重程度,有無可能修復。
這就好比武林中與人對決受傷,治療時會去探知對方是哪位高手,了解其師承門派、內力深厚程度、使用的兵器…,以能對症下藥。因此,受術者也必須明白一件事,為了自己,提供越詳盡的病史與手術史對於後續求診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以上4點所提的只是方法論,但若方法只停留在「論」,就是空談罷了,能不能行得通,仍有待實質部分的決判,分有主觀及客觀兩個面向,亦即個人主觀的能力與客觀的裝備。個人主觀的能力包含對解剖與生理的了解、手術技巧及工序的運用、人格的抗壓性、手術結果的想像力;客觀裝備包含器械、材料、人員……等;來綜合評估有無可能去進行這項重建手術。其中,個人主觀能力取決於先天的天分、學徒時期的養成、老師的教導與獨當一面以後的持續進修內涵,以及自我期許的執行。在此,要特別強調手術技巧模組化的概念,為什麼呢?
「重建」手術,顧名思義就是以手術方式打破現狀,而這個現狀有可能是先天或後天所個別造成,更多時候是先天失調、後天不良的雙重「撞擊」所導致。傳統沿襲的手術技巧可視為供給導向型的手術,尤其在健保體制下,索求的是能解決當務的要命之急,所以提供的是規格化醫療,但特殊狀況下的重建則屬需求導向型的手術技能,須跳脫傳統沿襲的醫療思維與手術技巧,此時斜槓醫療的專長特質將被凸顯出來,可是,在當初專研於斜槓醫療時並無法預知未來會被需要,因此,過程中那種執著要很大的勇氣與耐力去持續,否則是走不下去的。
就像積木一樣,有基本款,要讓整個作品更豐富更多樣化,就須另外採購進階款,外科手術也一樣,可將之模組化,分為兩款:基礎模組與進階模組,基礎模組包含有解剖、設計、麻醉、切剝、止血、縫線、縫合、綁法、包紮、癒合等模塊,這些是傳統外科手術的根基,從一位外科醫師手術進入時的切撥秩序、止血應付、抓拉縫合、綁線動作,就可看出他的基礎深度在哪裡。進階模組則包含植皮、補脂、皮瓣、器械、材料、顯微鏡、內視鏡、機械手臂…等模塊。
所有刀種都是這些不同模塊所構成,能掌握的模塊越多樣化,不僅刀種的變化性越高,醫療「眼界」也會提升,因為在「收集」這些模塊時學習的辛苦付出,均將成為豐富醫療專業內涵的養分,擴大你的思維,俗話說的「開眼界」。
一個人眼界越開,納百川的胸襟將越廣,對一位外科醫師而言,眼界越開,對身體的生理組織會有著越高的敬畏,他會知道「怕」,怕組織受到傷害,進行每一步驟都會預想到接下來的好幾個步驟,猶如下圍棋那樣,這個步驟走下去,後續會如何,也就是院長一再強調的終局預見(定見)。施作手術不能只憑藉一股熱情,熱情過後如何面對現實?外科最忌諱一股腦子熱,戀愛不合可以分手,分手後悔還可以復合,手術做下去,如何分手?如何回頭呢?
從事重建外科手術的老師傅,對各層次的生理組織充滿敬畏,每一個下刀都非常謹慎、輕手輕腳的,像做台灣傳統小吃——九層炊,層層呵護,卻怎麼都沒有電視演的那種一刀到底的「帥氣」,反而銖錙必較,有時候會質疑院長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些?,這時候院長會用一種戲謔的眼神看著小編,邊搖著頭、嘴裡輕輕吐出「這就是老司機跟外行人的差別~~」,小編我,是被噹了嗎……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以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食物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僅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