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在診所,經常聽到有人問院長:
一 、為什麼不加入健保?
二 、南部的一間小診所怎麼會有開這種刀?
三 、這些手術概念、手術技巧是從哪裡學習來的?
在健保體系內,有些就診者的困擾,是平常從沒聽聞過、也沒有想過的,還有些尋求再次重建的就診者,於其它診所術後的後遺症,尤其是有關男性外科的矯正暨重建手術,更是一般醫療院所很難碰到的,原來男性朋友的困擾並不亞於女性。於是,我們為院長準備了這篇側寫,以完整呈現前揭問號的內容。
辭去工作、準備律師國考期間,院長曾輾轉被希望就診的人多次詢問,「去哪裡可以給醫師(我們院長)看診」「什麼時後會開始看診」「哥哥當初是醫師(我們院長)手術,現在弟弟也希望能由醫師(我們院長)手術,要去哪裡看呢」……等問題,甚至曾不只一次走在路上,被認出來而當面詢問「醫師您現在在哪裡看診?要去哪裡給你手術?」,這期間,院長一心只盼能圓多年追求的律師夢,即使有其他醫療院所提出邀約,也未多作考慮,直到通過律師高考,才開始思索下一階段的生涯規畫。
全民健康保險是保險也是福利,利用社會集體的力量,分散並共同承擔醫療財務,以達到全民健康照護,避免因病而貧、因貧而不能就醫。在此理念下,為同時兼顧醫療品質與給付公平,全民健保被規劃成一個制式化、規格化的醫療體制,以供全體醫療同業遵循,期使全民健保的永續經營。台灣醫學教育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使醫療水準相當整齊,也因為有這麼多優秀人才的參與,才得以有現今首屈一指的健保體系運作,然而,任何事物被體制化後,相對的,必定也會出現體制外之事項,全民健保亦然。
於休息的那段日子,院長並未停止對於醫療專業的進修,相反地,他能有更多時間安排,做其他專科領域的深入進修,使他獲得更滿足、更充實的醫療知識與技術範疇,同時也接觸到有更多樣化手術需求的朋友探詢,而這也撩撥起長久以來,一直深藏在他內心角落的「欲望」— 一個健保體制內無法滿足的醫療區塊,走出健保,聚焦於體制內所無法滿足的醫療內容,提供客制化手術,已然深深勾動院長的心。
台灣的醫學教育與醫師養成訓練有一套很完整的體系,這是很珍貴的基礎醫療資源,這整套體系乃百年前由日本建立、美國援助、我們政府發揚光大。在早期訓練體系與訓練醫院仍不完備的年代,很多醫師一畢業、未接受進一步的臨床訓練,就去開業,之後,衛生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加強第一線、區域診所的醫師專業訓練,因此要求須於醫院受訓兩年後,方能取得開業資格,以增加臨床經驗,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於此同時,約略在三十多年前,台灣仿效美國,建立專科醫師系統,並更加落實引自美國的住院醫師制度。
之後,緣於醫學的進步與細膩化,不僅各個專科醫學會也都規定自家訓練年數,且增加了許多不同的次專科醫學會,讓醫療分工更精細,以更有效接受相關的專科訓練,如外科醫學會乃屬於部定的專科醫師,而其它如消化系外科、小兒外科、移植外科、美容外科、內視鏡外科……等即屬於次專科。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通訊系統及模擬系統的快速發展,醫師對於專業知識的再進修也變得更容易獲取,無須像幾十年前、院長當住院醫師的「古早」學徒式年代,只能跟著老師、靠著上刀,或利用下班跑到其他專科去看別人開刀,甚至出國,才得以能學習其他科別或他國醫師的手術技巧與觀念。例如,在彰濱有個亞洲微創手術中心(AITS),是秀傳醫療體系與法國微創手術中心(EITS)所共同合作設立的訓練基地,可以提供講習與豬隻或大體的內視鏡入門及進階的實作課程,讓有心學習的國內外醫師可以獲得完整的訓練。又或者如台灣各大醫學中心或專科學會,也經常舉辦深度研討會,讓一大群國內外醫師可以坐在大講堂內看著從開刀房傳訊過來的手術實作影像,從而研習國際上最新的開刀方式與觀念,諸如此類專業化的深入學習管道與課程,都是台灣近十年所發展出來的,也做得相當有聲有色,不僅使國內醫師能不停歇地深耕自我的專業領域,也可讓有心的醫師能獲得有效與完整的學習管道,對提升台灣醫療極具貢獻,且每次舉辦皆吸引許多境內及境外醫師遠道參與,實為台灣之驕傲。
很慶幸的是我們院長的外科年資夠長,才得以有幸參與這幾年的外科學習潮流,藉由不間斷的學習與充實,讓我們院長的醫學觀念與時俱進並向上提升,避免陷入tunnel vision,也才有了不一樣的我們 —— 常靚外科診所 ~~
本文會特別聚焦在泌尿系統的矯正與重建,因為這也是許多朋友最好奇的部份。
院長從大外科體系轉入深耕小兒外科超過二十載,歷經許多先天性缺陷疾病的矯治暨重建,包含小兒頭頸、小兒胸腔、小兒腸胃消化系統、小兒泌尿系統...等,這些可從院長的個人部落格略觀一二,尤其是小兒泌尿系統的矯正與重建,包括小陰莖(Microphallus / Micropenis)、陰莖彎曲、隱藏式陰莖、尿道下裂、尿道上裂、包皮缺損重建、陰莖陰囊轉位(Penoscrotal transposition )、尿道廔管重建、雙葉性陰囊(bifid scrotum )、精索靜脈曲張、輸尿管逆流、梅腹症(prune belly syndrone)、臍膨出(omphalocele)、無肛症(imperforate anus )、泄殖腔先天異常(cloaca)、膀胱外翻(Bladder exstrophy )…等,期間有些受術者的重建歷程更是從小至大,從小GG到陰莖會猛烈勃起的階段,對受術者、家屬、醫師三方都是非常辛苦的漫長過程,有些重建更是經歷從無到有的長期觀察,卻也累積了極寶貴的豐富臨床經驗,因此對於男性泌尿系統的觀察與治療會有別於其他專科,造就我們院長對於男性外科有不同於一般科別的更深入體認與瞭解。
經常聽到有人婉轉地問「南部的一間小診所怎麼會有開這種刀?」,院長是台南人,一直於台北服務,在他「那個」年代(古早, ^_^ ),小兒外科專科醫師多集中於北中部,當有醫院延聘他回台南服務時,考慮了主觀的思鄉情懷與客觀的醫療資源後,院長就答應回故鄉了。由於南部小兒外科醫師很少,所以能找到的醫師相對地會集中化,因而得以累積多樣、多量的小外手術臨床經驗,有些手術還是一般醫師很少遇過,甚至是從沒有碰過的,例如梅腹症(prune belly syndrone),會特別提這個case,是因為從沒聽聞過這種病,而當初那位小孩童已長大成人,曾於我們院長開業後回來探訪,也更讓我們「意識到」院長的「資深」,(๑→ܫ←) ……
經常有就診者及輾轉透過關係的醫師,打聽我們院長是去韓國或美國的哪裡學得這些男性重建外科觀點與手術技巧,鄭重聲明,真的沒有,是二十幾年的小兒泌尿系統重建,造就了院長於男性重建外科的特殊醫療觀點及手術技巧。
膨風??沒有,是真的。
小兒外科手術是很大的挑戰,手術後每天都面臨檢驗,因為小兒每天都在長大,尤其是陰莖相關的矯正更是難度高,須接受「雙動態」檢驗。小外手術很多是從baby時期就開始重建,不僅須面臨成長的動態檢驗,還須兼顧陰莖將來會勃起的動態考驗,所以泌尿系統、尤其是陰莖相關的矯正暨重建手術,除了手術當下的靜態外觀之外,還須考量到是否能配合它將來的雙動態發展。例如中重度尿道下裂手術,不能只把尿道口做到龜頭前端,而須首先解除未來青春期會顯現出來的下彎,否則將來長大後,會面臨人造尿道長度的不足,導致同時面臨彎曲矯正與陰莖長度的兩個難題(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酌尿道下裂之相關文章內容)。
所有的小兒泌尿系統矯正暨重建,都須架構在一個未來的前提下去考量與施作 —— 不能妨礙他將來的勃起發展,在此手術前提下,這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小兒」泌尿系統問題,而是「小兒+成人」的多面向泌尿系統重建問題,你不能只懂「小兒」泌尿系統結構,也不能只懂「成人」泌尿系統結構,不但兩者都須熟捻,還須讓手術結果能跟著baby從「小兒」泌尿系統,跨世代地順利發展為「成人」泌尿系統,讓兩個世代的泌尿系統可以隨著成長而無縫接軌,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勃起運動!
長期浸淫於小兒與成人的雙泌尿重建體系,每天思來想去、觀察、碰到的、該解決的都是這些,二十幾年下來,自然發展出一套專屬於他個人的男性重建外科特殊醫療觀點及手術技巧,所以,當遇到成人陰莖手術所造成的後遺症,院長也能掌握、去替他做重建,因為最難的先天性缺陷的矯正暨重建,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他執業生涯的全部,因此,院長的陰莖彎曲、增長增粗、勃起角度矯正手術……等,也都是從生理解剖構造的根本去應對與施作,凡事從源頭發想與做起,萬物不離其宗,陰莖的矯正暨重建手術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