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有關手術剪的一般概念與初步介紹請參考另篇專章介紹,網址為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78471

一般手術包盤內都是右手器械,那慣用左手者是如何拿右手剪的呢?

很多人會認為左手拿右手剪右手一樣,就是把左手的拇指第4指放入手術剪的套環內,如下圖左,其實不是的,左手拿右手剪的方法是如下圖右那般,為什麼呢?怎麼會是這麼奇怪的姿勢?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由於慣用右手的人數居多數,所以手術包盤的準備多以右手手術器械為主,手術剪也不例外,一般都只有準備右手剪很多人以為左手拿器械就只是換隻手而已,!完全了!如果像上圖左那樣,直接以左手的那種持剪方式,則左手的使力會造成右手剪刃的分離,降低剪力,操作效能降低,甚至無法剪東西,所以,當慣用左手者持握右手剪的正確方式需如上圖右的那種握法,才能運作右手剪。

讓我們進一步來了解手術剪的構造

分別來觀察以下兩張照片的手術剪有什麼不同左圖右手剪拇指所握的那半邊剪刀是在上方(黃色箭頭),另   4指所握的半邊剪刀被疊在下方(紫色箭頭)。而右圖照片中的剪刀,構造剛好顛倒,也就是說,是左手拇指所握的半邊剪刀在上方,另4指所握的半邊剪刀則被疊在下方

看起來很理所當然吧?!左右手同時開啟、閉合剪刀,像雙胞胎一樣,動作完全一致,剪刀操縱與剪力的運作也完全相同,但是,各位是否有發現,這左右兩支手術剪的構造是剛好顛倒的。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其實這兩張照片,並不是什麼左右手照片,事實是:右邊那張照片是左邊照片的鏡像,如果不說,很多人應該都會以為右圖是左手拿手術剪的照片,不是的!!這兩張照片都是右手握手術剪的照片,只是左圖是實際狀況的照片,右圖是左圖的鏡像

人體的左右手構造使力式是一樣的,只是一隻是右手,一隻是左手,要讓左右手操作手術剪時能獲得相同的使力運作模式手術剪的構造也需要做變更,這個鏡像讓我們了解到,如果要讓左手跟右手做一樣的使力動作,那麼左手所拿持的手術剪應該要長得跟鏡像中手術剪一樣,就是使用左手剪。其實現實生活中左手剪,構造就與鏡像中手術剪是一致的。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讓我們把前面這些圖放在一起,重新捋一捋整個手術剪的構造與使力模式。

「圖1」是右手右手剪的方式,「圖2」雖是圖1的鏡像,卻同時也是真實世界中左手左手剪的方式,只有在這2個狀態的操作下,才能讓剪力能有良好的運作。

一般情況下,手術包盤內幾乎都以右手器械為主,很少會同時準備左手器械,因此,當要以左手右手剪時,當然不能「圖3」那樣,否則將無法有效發揮如「圖2」的剪力,而須改變姿勢如「圖4」的方式。

有時候要解釋剪刀這些力學原理,實在很不容易,所以筆者就利用這些照片的對比,希望能比較直接且淺顯地來解說,以讓各位能明白為什麼左手右手剪需要跳脫原本的持握方式,而改採「圖4」的握持方式。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在以前在筆者當學徒時,就學會左手拿剪刀絕對不可以右手一樣,反而要以一個很特殊方式拿剪刀(如圖4),才能發揮手術剪的剪力。所幸後來已有多家廠商開發左手器械,但慣用左手者從事外科也還是不容易,因為除了手術包盤需另外準備左手器械之外,相關在手術檯上的夥伴們(助手、刷手)除非也同樣是慣用左手,否則,不僅需準備左右手兩套器械,且傳遞器械、手術檯上所站的位置都需要一一做調整,的確是比較辛苦。

手術剪的內容介紹在此告一段落。

接著來介紹鑷子。這5種都是筆者最常使用的鑷子,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鑷嘴是有齒與無齒。

右1跟右2是相對應的小鑷,差別只在齒,有齒是用在比較堅韌厚實的組織,無齒是用在比較纖細、怕被夾傷的組織,右3與右4都是比較粗的鑷子,差別也是有無齒有齒鑷子夾東西時壓力會集中在一點,因此都會用在比較堅韌的組織或是要切除的部位

左1的鑷子沒有齒,可是鑷面上有相對應的細紋,相對於另2把無齒鑷子,鑷面較寬、鑷紋較深,所以夾東西的時候,單位面積上的壓力相對上會比較小,這支是筆者最喜歡使用的鑷子,名稱為Debakey,筆者以前在做小孩子的腸胃道或小孩泌尿道,為了怕夾傷組織,一定會使用這種鑷子,即使現在做男性重建外科,仍維持這項習慣,希望能夠保護組織,避免因為器械的使用反而帶來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這些都是手術器械使用上要注意的眉眉角角。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最後介紹拉鉤。

左邊3種都是雙頭拉鉤。左1與左2為同一種拉鉤,稱為腹壁鉤(abdominal retractor),只不過是大小把之分,這是筆者以前在做開腹手術時,腹壁及皮下脂肪比較厚,為了要能看清下面的組織,就需要腹壁鉤來勾開腹壁的皮膚及脂肪,筆者改變當時的使用方式在男性重建外科手術,現在拿來勾開包皮、露出陰莖根部,以深入施作陰莖根部的重建。

中間那把稱為陸海軍鉤(army navy retractor),這名稱的來源不詳,只微微聽說是跟當年海軍與陸軍軍醫使用器械的命名有關,細節不可考,它也是一個多用途器械,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在開甲狀腺時,拉開頸部帶狀肌(strap muscle)來露出甲狀腺時,會使用到這隻器械,另外在開大人疝氣時拉開皮層及皮下脂肪,也會用到這支器械,現在筆者的手術包裡面雖備有這支器械,可是使用機會不大。

右側兩把是直角鉤(right angle retractor),在一般外科是拿來勾開皮下組織及腹內臟器,筆者在做小兒胸腔手術時,會用紗布包住直角鉤、增加摩擦力,來撥開肺葉,筆者也會使用到直角鉤去勾開皮層及肌膜,以便做陰莖根部的復位重建。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下圖是比較小型的拉勾,上面2支是單頭拉鉤,最下面的那支是雙頭拉鉤,這支雙頭拉鉤一邊是平鉤,一邊是角鉤,屬於多功能型的拉鉤,常出現在一般手術器械中,雙頭代表雙邊都能做使用,讓一支拉鉤可以獲得比較好的使用效益,只不過有好處就有壞處,當使用平鉤時,手套很容易被另一邊的角鉤勾破。中間那支是單一用途的平鉤,可以注意到另一頭為單純握把,不會勾破手套

最上面那把稱為靜脈鉤(vein retractor),最重要的用途是做靜脈截除時可以將靜脈勾開,筆者以前在做小兒疝氣手術時也會使用靜脈鉤來勾開皮下組織及脂肪,現在做男性外生殖器的重建則用來勾開肌膜,各位應該可以發現到,其實很多器械設計時會有它的初衷,可是經過各個不同科別使用後,就會發展出不同用途,靜脈鉤就是一種例示。

小器械立大功—剪、鑷、拉勾(The scissors、for

以上所介紹的器械都不是什麼貴重的器械,這些器械也不容易損壞,除了剪刀因為常使用,比較容易鈍掉,需要維修以外,持針器也因為咬合不夠需要調整,像拉鉤這類沒有開關的器械,幾乎在整個執業生涯裡面都可以重複清洗高壓消毒使用,而不會損壞,即使到筆者退休、離開這個行業,這些沒有關節的器械也還能完好如初,屆時自我留作紀念或送人,兩相適宜。

總而言之,這些器械只是完成一件優良手術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還需要加上一個嫻熟的團隊,能夠清洗消毒器械包布,手術時確實消毒傷口、覆蓋包布,打上點滴、給予藥物,同時幫助醫師協助拉鉤,手術結束清理包紮傷口,術後還需進行衛教,這種種都需要一群訓練有素的團隊,光靠醫師一個人是不能完成這麼多庶務,換句話說,我們雖然不使用達文西這種貴重器械,可是整個團隊專業素養,價值遠超過達文西。

所有的手術器械當初雖有特定科別、特定目的而創造出來,不過隨著時間經過,開刀種類的多樣化,有些器械已經跳離原來的桎梏,到其他科別或他種手術團隊去接受更多樣化的任務,這些器械都是筆者在各科當實習生,及之後在大外科當學徒,甚至後來拿到內視鏡外科、小兒外科、消化系外科、美容外科、微整形科等專科過程當中所使用過的器械,經過消化與歸納,將其使用到所施作的男性重建外科,有些器械已經不是當初所設計出來的功能,如筆者拿子宮剪當皮剪用,腹壁鉤已經脫離原來的鉤開腹壁用途,筆者將之拿來勾開陰莖根部與陰囊。

通常使用手術器械一定是從老師那邊承襲過來的,老師使用的習慣一定會傳給徒弟,除非老師跟徒弟當中有重大的器械革命,如內視鏡與達文西手臂的引入台灣,這時候傳統器械才會跟新傳入的器械有較大較多差別,不過只要不使用這些特殊器械來開刀,在一般的刀,基本器械差別就不太大,只不過用途會從別的科別跳到這個科別來挪用。

對手術刀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858714,想了解持針器的朋友可參閱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470571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的頭像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