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開刀,有切就會有縫,如何掌握針線就是使用手術器械的另一項重點。
相片上所展示的都是持針器(needle holder),根據嘴巴大小寬厚,來決定它要對應哪一款針線。在筆者的使用上,嘴巴比較大的,或比較長的持針器,會拿來夾1-0、2-0或3-0的線,嘴巴比較小或比較小把的持針器,則用來夾4-0、5-0、6-0的線。
圖片裡面左側那一把持針器的嘴是彎的,那是筆者對比較深的傷口做縫合時在使用的,這樣入針及出針才會比較順手,圖片上所顯示的是短把彎嘴持針器,主要是夾4-0、5-0、6-0的線,另外還有彎嘴長把的持針器沒有在相片內。不曉得各位有無注意,這種彎嘴持針器看起來比較瘦長,雖然宣稱是短把,不過身長與直嘴長把持針器差不多,最主要是因為它是設計要來縫合比較深的區域,所以需要比較長的握柄。
筆者早年在做小兒胸腔縫合食道、小兒腹腔縫合腸胃道,或小兒泌尿縫合膀胱、輸尿管,甚至在做尿道下裂的新尿道縫合重建,最常使用的是中間那支短把直嘴持針器,那是因為小孩的體重從1、2公斤到10多公斤,組織相對比較小也比較淺,使用大把器械的機會不多。
下圖的2種持針器都是屬於纖細型,主要是在做雙眼皮及眼袋所使用,右側那把持針器它的握法就像在拿筆一樣,你可以注意到它的嘴巴很纖細,主要是夾6-0或7-0的線,它的施力主要是靠拇指及食指,一壓就可以夾住線,靠環內的鎖定器來固定,食指及拇指再一用力,即可將鎖定器解開。
左側那把小持針器是在夾6-0的線,這類型持針器的握法跟拿剪刀是一樣的,也就是第1指及第4指放入金色環內,來控制持針器的開關及鎖定,不過筆者都習慣將第1指及第4指放在環的外面,可以比較靈活操縱持針器。這種長得像剪刀式的持針器也是靠內側的鎖定器來固定縫針,無論是哪一種持針器,鎖定器都是採取卡榫原理,只是造型及位置不一樣,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持握方式。
操作持針器分有指套法、掌指法及掌握法。從其名稱即可知道持針器的握持與操作模式。
指套法是持針器最傳統的持握方式,將拇指與第4指分別穿入握把環,利用指頭來握持並操縱持針器,這是剛入門、對器械不是很熟的情況下,所建議的握持方式,可以注意到食指無法扣住軸心,只能在比較低的位置扣住,以三個點的握力來維持持針器的穩定度。
掌握法是筆者現行持針器的持握方式,筆者的食指往前壓在持針器的軸心,拇指放在持針器的握把上,另外三指則扣住另一個握把,指頭都不進入握把環,完全把持針器握在掌中,這種持握方式可排除因手指穿入握把環內而受到限制,可以讓持針器的轉向更加靈活操作,這也是筆者建議每個做外科者都必須要會的握持方式,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這種持握方式,很多人會選擇比較傳統的持握方式,就是將拇指與第4指分別穿入兩個握把環,也就是指套法。
刀柄的握法會隨著傷口大小而有所變化,但持針器的持握方式則與傷口大小無關;通常如果持針器越小把,掌握法會比較好運作,還有就是熟悉持針器之後,也會偏向使用掌握法,無論是在縫合或綁線打結的時候,掌握法都比指套法可更為靈活地操控持針器。
至於有一種方法稱為掌指法,它是介於指套法與掌握法的中間方式,將拇指套入握把內、但第4指不進入握把,利用手指與手掌來握持並操縱持針器,筆者在成長過程中也曾見過有些老師使用過這種方式,之後獨當一面,在服務過的醫院內,好像有個印象,以婦產科醫師會使用這種方式居多。
由於筆者屬於全有或全無的人格特質,對於這種中間方式的握持方式不太習慣,因而結束學徒生涯後,持針器的握持都選擇掌握法。
右撇子或左撇子在使用持針器時會有不同嗎?
手術刀沒有活動關節(也就是轉軸),它的握持方式可以左右手通用,那持針器呢?它的原始設計就是右手器械,早年筆者在當學徒時,有些左撇子的老師也只能使用右手的持針器,左手使用右手器械,使力的方式會跟原來的設計相左,便會形成相當奇特的動作,也會影響到縫合速度,還好近年來廠商有開發左手手術器械,只不過在醫院內,礙於經費、管理及空間,不太可能在每個手術包盤內同時準備左手器械,反而還是以右手器械為主。
右手持針器有活動關節(轉軸),倚靠手指操縱持針器的長力臂,就可讓手指施以微小的力去驅動持針器前端,以發揮比較大的力量來夾住縫針,可是,為了要開、關持針器,需要右手拇指朝前推,右手的第345指往後拉,才能開啟持針器的卡榫,至於關就比較容易,只需要將兩個握把環往中間壓,即能閉鎖卡榫。
如果,持針器是右手器械,若想要更換左手來操縱持針器,整個開啟持針器卡榫的用力方向就要相反,亦即,左手拇指需要往後拉、左手的第345指需要往前推,如此會造成人體力學的紊亂,也跟器械設計的力學原理相左。各位可以試著以右手分別做不同方向的這兩種操控,或分別以左右手去試著操控持針器,馬上就能知道這箇中施力與運作的區別在哪裡,因為這動作不僅牽涉到手腕的活動,也還受限於器械本身的結構。
因此,筆者以過來人提供一個建議,若你是一位左撇子,你可以用左手拿刀片、用左手綁線、用左手拿骨槌、用左手拿刮勺,甚至用左手轉螺絲起子(screw driver),雖然螺絲起子是要順時針旋轉,這種設計對右撇子比較順手,可是若你慣用左手,也是可以用左手來轉動螺絲,但,有活動關節設計的右手持針器與右手剪刀就不行,即使是左撇子,面對右手持針器與右手剪刀這類器械,筆者的建議還是順應器械的設計初衷,使用右手,至於其他沒有活動關節設計的器械則可依自己的慣用度(dexterity)來決定。
曾經在某些影集或連續劇中會看過特別拿食用肉讓年輕醫師來練習縫合,教他們怎麼去握持針器,在縫合時持針器跟鑷子怎麼互相配合,縫合完畢後怎麼綁線,筆者年輕的時候到外科實習,就有資深住院醫師教我們這群實習醫師縫合的技巧,我們使用的工具就是豬腳,那時做完縫合練習之後都會被要求不可以把針留置在豬腳內,同時要將線拆除乾淨,因為我們不可以浪費食物,這些縫合練習的豬腳過了幾天就會出現在外科晨會的早餐上,而變成豬腳麵線,我們是三個月換一次大科別,也就是在外科晨會上至少三個月可以吃一次豬腳麵線,當然,醫院營養部的廚師在料理豬腳時,也會謹慎檢查有無殘留的針或線,免得遭致另一件突發事故。
那個年代,在實習期間,有些人發現無法良好掌控持針器,或面對血、進開刀房感到有特別的壓力,或對外科的節奏無法適應,或對外科超長的工作時數無法忍受,或對外科超長的訓練年限覺得不合乎投資效益,或是體能的限制,甚至會考慮到以後的生活品質,即使再怎麼傾心於外科,也會知道將來選擇科別時盡量避開外科,免得志趣與能力或將來發展性無法相配合,反而造成人生更大困擾。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