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General Tube Anesthesia 插管全身麻醉、General Mask Anesthesia 面罩吸入全身麻醉、General Intravenous/Intramuscular Anesthesia 靜脈或肌肉注射全身麻醉等,乃全身麻醉的三大種類(types),有了這些基礎認識後(相關說明詳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857229),接著,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一例因麻醉所引發的令人遺憾之個案。我們把個案的相關報導與感想做成3張圖片,逐一來做解說。
圖片檔是從網路報導所引述下來的,內容就是一位醫師以抽脂方式來縮胸,手術過程中,病人喊疼痛,醫師遂指揮護理師從靜脈給予麻醉藥物,病人卻仍感疼痛,又再增加麻醉藥物劑量,最後病患失去意識且呼吸異常。也就是手術醫師本來想將麻醉深度維持在輕中度鎮靜(mild or moderate sedation),讓病人保有自主呼吸,後來因為病人喊痛,增加麻醉藥物劑量,因而讓麻醉深度進入深度鎮靜(deep sedation),而影響到病人的自主呼吸與呼吸道通暢。
一般在抽脂的時候會在抽脂部位注射抽脂水(tumescent),抽脂水內含低濃度局部麻藥,具止痛效果,當病人喊疼痛時,可以選擇提高抽脂水裡面的局部麻藥劑量,而非一味將靜脈注射止痛藥與鎮定劑的劑量拉高,因為,即使止痛藥與鎮定劑在安全範圍內,可是,當這些藥物累積過高,仍將會影響到病患呼吸,偏偏現場沒有生理監視儀器(physiologic monitor),導致發現過晚。發現了以後,手邊又沒有足夠的急救設備,最後送到醫院,在醫院待了兩個月後過世。
當醫療糾紛走上地檢署,都會仰仗「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做鑑定並出具鑑定報告。在「一則報導的啟示(1/3)」上面的檢方調查,其實是抄錄自鑑定報告,當中跟事實有關的事乃援引自鑑定報告上的「事實基礎」,而鑑定醫師的事實基礎,是從檢方送過來的病歷、當事人詢問及其他卷宗,所歸納得到與案情有關的事實。
這些鑑定報告送到檢方以後,若確定醫師的處置不合乎醫療常規,檢方就會書寫起訴狀,把鑑定報告的觀點納入檢方的觀點內容。也就是說,一個醫療糾紛的刑事案件,起訴與否,絕大因素取決於鑑定報告是否有利於醫方,不利則起訴,有利就可能不起訴。若是不起訴,則病方可能會聲請再議,倘再議成功,將發回續行偵查,就可能會再送醫審會做第二次鑑定或補充鑑定。
本案件的鑑定報告認為該手術醫師的醫療處置不合乎醫療常規,理由不在於他所使用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原本就是一個醫師可以使用的,重點在於手術醫師所開的刀受「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的限制,當中若有使用中輕度麻醉(鎮靜,鑑定報告中使用的詞可能有誤,根據台灣麻醉醫學會定義,只有輕度mild、中度moderate、深度鎮靜deep sedation,而沒有輕度中度重度麻醉),則需另一名專業人士在旁邊監視病人。
這類鎮靜方式多屬於靜脈注射全身麻醉,雖然不是插管型全身麻醉,一般這種中輕度麻醉(鎮靜)不會影響病患自主呼吸及呼吸道通暢,卻仍有可能因為藥物的使用量或病人耐受度,而進入深度鎮靜,進而影響到病患呼吸與呼吸道暢通,所以需要有另一名專業人士在旁邊監控心跳血壓,而這名專業人人可以不是麻醉醫師,但必須是接受過麻醉相關訓練的醫師,可是本案手術醫師似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總而言之,手術前務必確認麻醉的定性,如果確認局部麻藥的使用有辦法達到止痛效果,可以將全身麻藥維持在輕中度鎮靜,病人可以自主呼吸、神智清楚,則除了手術醫師進行手術之外,仍需另一名醫師在旁邊照顧病人的生理跡象。可是,若沒有把握局部麻醉可以達到止痛效果,而有可能會進入到深度鎮靜或全身麻醉的手術深度(anesthesia depth),影響到自主呼吸,進而需要使用氣管內管或喉罩臉罩的程度,這時候就需要一名麻醉醫師在旁邊幫忙監視病人,並做緊急處置。
基於這些因素,故而認為該醫師所做的醫療處置不合乎醫療常規,轉換成法律術語就是「顯有過失」,故依刑法第276條過失致人於死而提起公訴。
麻醉沒有說哪一種麻醉是最好的麻醉,只有適不適合。
其實全身麻醉並不可怕,只要在適當的場合使用,搭配適當的麻醉。也就是說手術與麻醉的方法必須是相互搭配的,如果今天要做胸腔或腹腔手術,這時候一定要搭配插管的全身麻醉;如果今天只是做個小孩子的疝氣或輸尿管逆流手術,就可以選擇配上喉罩或臉罩的全身麻醉,當然,要搭配插管的全身麻醉也可以,可是,若是大人的疝氣,則可以選擇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若病人緊張,可以搭配靜脈型全身麻醉,只不過這時候可以只給予低劑量鎮定劑,目的只是舒緩緊張、神智清楚,卻能自主呼吸,讓病人進入輕中度鎮靜(mild or moderate sedation),而非一定要把劑量拉高到深度鎮靜(deep sedation)的狀態,切記,當麻醉劑量達到一定程度,會影響到病患呼吸,此時若無相關儀器的監測,將大幅提高整個麻醉風險。
麻醉的劑量是可控的,尤其在手術時搭配合宜的區域或局部麻醉的方式來施打局部麻藥,將可大大降低對全身麻醉或止痛藥劑量的需求。
筆者早年在做小孩疝氣時,會先用臉罩搭配揮發性麻藥,讓小孩睡著,然後打上點滴,接著筆者再來打尾椎麻醉,等一切就緒後,小孩只需使用臉罩配上低濃度的揮發性麻藥,維持睡著狀態,手術的疼痛乃靠筆者的尾椎麻醉(caudal block)解除掉,因此術後醒來往往沒有發生疼痛的哭鬧聲,而只是一個從睡眠中清醒的小孩,沒有疼痛就沒有哭鬧,皆大歡喜。
如果沒有做尾椎麻醉(caudal block),光靠低濃度揮發性麻藥,往往無法止痛,這時候可能還要從靜脈加入麻醉型止痛藥,才能完成手術,可是這樣做之後,小孩子醒來時往往還是會因為疼痛而哭鬧,因此筆者建議年輕醫師在做小孩疝氣或隱睪手術時,如果不會做尾椎麻醉,就逐層地注射局部麻藥,來減輕小孩術中疼痛與術後的止痛,同時也減輕插管全麻的注射劑量,更多相關說明另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269883。
換句話來說,一定要做好手術部位的源頭止痛,如此一來不僅可降低術中的麻醉藥劑需求量,也可有效提升術後的止痛效果。雖然全身麻醉劑中也有止痛藥劑,但這類型止痛藥劑是經由中樞神經來發揮效果,不僅藥量要比較大,且緩不濟急,而手術部位的源頭止痛則是就近鎖定打擊面,可於第一時間圈住區域痛感,讓痛覺範圍不再擴大,不但能於術中術後發揮較佳的止痛效果,進而降低全身型的麻醉與止痛劑量,且有助於提升術後的舒適感。
從以上的報導及說明,各位應該就能明白為何筆者堅持局部麻醉的重要性。
只要能遏制手術部位的痛覺,就能不依賴使用麻醉藥物來控制中樞神經的疼痛,因為這類麻醉藥物雖然可以讓人體的大腦接收不到疼痛訊息,可是同時也會抑制呼吸。因此,如果要做這類型的中輕度鎮靜,也就是靜脈或肌肉注射全身麻醉(General Intravenous/Intramuscular Anesthesia),一定要以區域麻醉或局部麻醉為主,中輕度鎮靜為輔,若本末倒置,則容易發生遺憾。
同時,一旦啟動中輕度鎮靜,一定要有另外一名專業人士在旁邊,讓麻醉的專心麻醉,開刀的專心開刀,各司其職,避免一心二用。因此,筆者在做手術時,只做區域+局部麻醉,不使用全身型麻醉藥物,可以一邊開刀,一邊跟受術者溝通,同時又可以透過心電圖聽到受術者心臟有規律的跳動,這能大幅減輕手術者與受術者的壓力,也是筆者堅持局部麻醉的最大好處,就是最大化手術的安全性。第二個好處是筆者使用長效型局部麻藥,讓術後不會疼痛,無需使用止痛藥,下列3/3圖片是筆者特別針對這個事件整理出來的感想,如果手術醫師有做到這些措施,事情應不至於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1. 心電圖、血氧飽和儀、血壓計
這篇報導內所使用的三種全身麻醉藥物,達到一個劑量後都會抑制人的呼吸,當呼吸受到抑制,血氧飽和度便會往下掉,如果這時候有使用心電圖、血氧飽和儀、血壓計等儀器,便有可能提早知悉病患狀況,以提早應對。
2. 痛,補局部麻藥,而非增加全身麻醉藥物
這是一個抽脂縮胸手術,會使用抽脂水(tumescent),抽脂水裡面原本就含有局部麻藥成分,此時要考慮的是多打一些抽脂水,同時增加抽脂水中的局部麻藥濃度,而非一味增加全身性麻藥的劑量,要知道,這種輕中度鎮靜,也就是靜脈或肌肉注射全身麻醉(General Intravenous/Intramuscular Anesthesia),是沒有插管,也就是沒有插上氣管內管(endotracheal tube),或沒有使用喉罩(laryngeal mask)或臉罩(face mask),氧氣的供應需靠病人本身自發性呼吸,一但自發性呼吸受到抑制,氧氣濃度就會往下掉,可是,若是插管全身麻醉(General Tube Anesthesia)或面罩吸入全身麻醉(General Mask Anesthesia),就會利用這些管子,使用被動型呼吸,來幫助血氧濃度的維持。
因此,有插管、給臉罩或喉罩的全身麻醉和輕中度鎮靜,同樣都是仰賴藥物在腦中樞神經抑制疼痛,可是,安全級數卻不在同一尺度上,所以,筆者建議輕中度鎮靜時仍應搭配適當的區域與局部麻醉注射,靠局部麻藥來止痛,靠輕中度鎮靜來鎮定,如此方能減輕全身性麻藥的使用劑量,這個個案會出事研判是因為反客為主地使用輕中度鎮靜,賦予它不該擁有的使命與任務,導致超出輕中度鎮靜所乘載的負荷,才會發生這個遺憾。
3. 增加人手來保障手術安全性
一台手術可以順利進行,手術台上一定有位刷手護士幫忙遞送器械,甚至有個外科助手幫忙拉鉤,手術台的外圍會有位流動護士,幫忙解開器械、遞上手術台,調整點滴速度,甚至在點滴中加藥,工作分量很大,這時候若要採取輕中度鎮靜,也就是靜脈或肌肉注射全身麻醉(General Intravenous/Intramuscular Anesthesia),就必須增加人手,互相合作,來查核病人的呼吸心跳,來增加手術的安全性。
4. 插管設備,如氣管內管或喉罩
即使不使用插管全身麻醉(General Tube Anesthesia)或臉罩吸入全身麻醉(General Mask Anesthesia),開刀房中也要準備急救設備與急救藥物,尤其是能維持呼吸的氣管內管與喉罩,方能在碰到緊急狀況的第一時間,維持病人的呼吸通暢,減少遺憾事情的發生。
5. 供氧設備,甚至簡易型麻醉機
病人在接受手術的時候,會有身體生理上的壓力,即使筆者僅使用區域或局部麻醉,還是會給予病人氧氣,希望增加氧氣的供應,來緩和生理上緊張所帶來的氧氣消耗量,如果筆者的區域或局部麻醉都會這麼做,一旦進入全身麻醉,不管有無插管或使用臉罩、喉罩,給予氧氣是一項基本程序,筆者還在手術房中準備簡易型麻醉機,目的並不是為了麻醉,而是在急救時,插上氣管內管或喉罩時,再接上這種簡易型麻醉機後,可以讓氧氣的供應更順暢。
6. 在住院這2個月中,有無試行和解
此事件的發生對醫病雙方都是一種遺憾與壓力,事後再多的抱歉與遺憾也於事無補,這時候就必須透過專業人士或政府的中立機關,如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衛生局於醫事審議委員會的醫療爭議調處小組…等,來尋求和解,給予補償,讓這個憾事能畫上句點,以避免更多的傷害。
7. 這種醫療事件對所有人都是傷害,包括病方與醫方,甚至投資方
有些診所不是醫師出資,醫師只是掛上負責醫師的頭銜,來申請開業執照,內部的藥品採購、藥師護理師聘用…等事務運作,全是後面有個出資的團隊來處理,雖然做事業的經營者都有cost down的考量,可是碰到手術或麻醉安全會發生的壯況,反而要cost up,以病人安全為優先考量,只有病人安全,術後平穩的復原,對手術滿意,這個經營團隊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回饋,沒有一個經營團隊會希望有這種憾事發生,因此,錢必須用在正確的道路上,才能保證受術者的安全,同時也降低經營風險。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鍾侑谷 #尾椎麻醉 #全身麻醉 #腰椎麻醉 #硬膜外麻醉 #局部麻醉 #半身麻醉 #陰莖麻醉 #陰莖增大 #陰莖增長 #陰莖彎曲 #包皮環切 #肌膜摺疊 #筋膜摺疊 #隱藏式陰莖 #包埋式陰莖 #包皮繫帶 #尿道下裂 #陰莖手術失敗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