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皮膚起水泡,成因可概分為:
1. 摩擦性水泡
咬腳,而摩擦長水泡。在部隊行軍,即使腳跟鞋子沒有形成過緊,可是走的路途太過遙遠,也會在摩擦最厲害的地方形成水泡,筆者當年在當兵的時候,每次行軍、每次水泡,且水泡的位置都在前腳掌,因為走路的時候,抓地力主要是來自於前腳掌,此處也是形成摩擦次數最多最著力的地方,所以前腳掌的水泡構成筆者在當兵時一個很重要的回憶。
海軍吉普車開過去,然後又退回來,車上坐的是筆者的同梯,抽到海軍梧棲醫院,而筆者也是海軍,只不過是抽到海軍陸戰隊,所以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車上的同梯跟筆者打完招呼,表達深切同情之後,就一咕嚕開車走了,後來他做小兒科,筆者做小兒外科,還曾在同一家醫院服務過。
退伍之後到醫院服務,因為不再需要長途行軍,腳掌就再沒有水泡的困擾了,不過在照顧病人傷口的時候還是會看到病人身上出現水泡,在那個時候傷口都是先蓋上黃藥布、紗布,再用膠布貼合,膠布上的沾粘劑造成的過敏困擾較少,反而是為了要將中間蓋住傷口的紗布往下壓、不要移位,所以膠布須施以較強的拉力,以下壓紗布而緊緊貼合在皮膚上,這時候膠布在皮膚上形成的拉力就會大大增加,當拉力強到一定程度,過了臨界點,就會將表皮及真皮拉開而形成水泡。
紙膠,然後再將壓住紗布的膠布貼在紙膠上,透過紙膠的保護,避免膠布的拉力破壞表皮與真皮間的結構,進而降低水泡產生的機會。
2.蚊蟲咬
蚊蟲的毒液進到皮膚,形成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或毒液直接對皮膚形成毒性的作用,造成組織液累積在表皮與真皮層間,形成水泡。
隱翅蟲,筆者曾經招惹過牠一次,一巴掌把牠打扁,結果牠的體液隨著筆者的巴掌,在筆者的頸背側散開,剛開始還不覺得怎麼樣,過沒多久變成一大片紅腫及水泡,又吃藥又抹藥,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擺平,深深體會到,片刻的勝利不是勝利。
在每年4~10月出沒,以6~9月為活動高峰期,好棲息在草地與樹林,奉勸各位夏天去公園散步或從事戶外活動時,要特別注意隱翅蟲的出沒。基於筆者曾受過的切身之痛,奉勸各位遇到隱翅蟲只需輕輕吹掉即可,千萬不要用手打,以免接觸到牠所分泌出來的蟲液,尤其像筆者這樣把牠一把掌打扁,完全是錯誤示範,自討苦吃。若不慎沾染蟲液,須馬上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
3. 凍傷或燒傷
凍與燒,雖是溫度的兩極,可是在皮膚形成的外觀很類似,燒燙傷是每一家醫院都會處理到的病症,醫學中心通常都有燒燙傷病房,依照燒傷的深淺來分嚴重級數,而凍傷,在台灣不多見,因為台灣的熱帶與副熱帶氣候,幾乎不可能下雪,即使筆者當年在部隊服役的時候,有時溫度會下到個位數,可是也看不到凍傷的阿兵哥。
0~10度之間,可是在戰壕或環境中積水潮濕,阿兵哥的腳還是有可能受到低溫與潮溼的傷害而形成水泡與紅腫,雖然還不到凍傷地步,仍有可能造成後續的感染,這種情況會稱為「戰壕足(trench foot)」或「冷浸足(immersion foot)」。最近在大陸很紅的片子「長津湖」,就有整批士兵以戰備姿勢,凍僵在雪地上,可是筆者曾經在美國人拍的紀錄片,也是跟長津湖戰役有關的,拍的是美軍在治療解放軍的戰俘,有一個鏡頭是特別拍到解放軍的腳,整隻腳腫脹並形成水泡,以筆者在亞熱帶生長的環境,實在沒有機會看到這種個案,因此這紀錄片鏡頭讓筆者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
4.病因性
帶狀疱疹(皮蛇)、天皰瘡、類天皰瘡…等,常起因於免疫力的欠乏。
罕見疾病,俗稱泡泡龍,可能由帶因的父母遺傳,也可能來自自身突變。
是台灣比較常見的疾病,只要小時候有得過水痘,病毒就有可能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然後在體力比較衰弱的時候,病毒就揭竿而起,沿著神經纖維跑到神經纖維分布區域的皮膚,在皮膚上形成水泡,最常見的區域是在三叉神經分布的臉上,或在胸部、背部,有時候會在腹部,預防之道無他,保持身心健康、良好睡眠,讓免疫系統可以將這病毒拘留在神經節而不往外跑。
原因很多,治療方式各異,所以一發現起水泡,要先確認成因,不要心存僥倖,輕忽其事,尤其像帶狀疱疹這類的水皰,有些人在免疫力低下時,第一次碰到,毫不自知,當成是防撞包材的那種小氣泡紙,還用手去戳破,結果滲液外流到旁邊,病毒經由身體接觸而更快傳播,等到越長越多、神經痛顯著時才驚覺不對勁,搞到化膿、細菌感染,實不可取。
5. 感染
細菌形成的蜂窩性組織炎最主要是紅腫熱痛,可能也會長水泡,治療是以抗生素為主。在治療的時候,紅腫熱痛的部位隨著治療的進程,有可能會形成水泡,這通常是治療有改善的一種徵兆。
黴菌部分,在台灣這種亞熱帶地方,感染所導致水泡最多的還是香港腳(tinea pedis),相信有當過兵、或長時間穿不透氣的皮鞋的人,香港腳都會與你同在,有時候是以厚皮,有時候是以水泡的形態出現,至於為什麼叫香港腳,筆者以前所聽到的一種說法是當年英軍登陸香港,因為氣候潮濕,大批英軍得了足癬,便將他們所得到的病戲稱為「香港腳」,當然,這只是江湖上的傳言,也有可能是其他省市的民眾對香港不具有好感,便將這種令人不喜的疾病推給香港,這就像在15世紀時,英國人將梅毒稱為法國病、而法國人將梅毒稱為英國病一樣,是一種地域黑。
以上5種產生水泡的方式,隨著筆者現在專注於男性重建手術而離筆者越來越遠,現在我們碰到的水泡是手術以後經過六周可以溫和性行為時,因一時按耐不住,從溫和進階到常規的性行為,甚至狂熱的性行為模式,以致剛癒合傷口因經不起激烈摩擦的衝擊而產生水泡,當中又以植皮的傷口最脆弱,畢竟是整片皮貼附到新的受皮區,穩固的貼合需要時間,傷筋動骨100天,3個月的癒合只是基本款,一個穩定鬆軟的傷口是需要到一年的重塑,因此,術後3個月到一年只會建議是正常性行為,若要進行狂熱激盪的性行為也希望能在一年之後,當然,吃好睡好、適度運動,是傷口癒合的必備。
下圖左為植皮術後40天的狀況,圖右則是植皮術後50多天因浪漫情愫的不可控因素,性行為摩擦後,導致脆弱的植皮區長出水泡。
摩擦性水泡是我們日常較常碰到的,也是本文所要分享的,只不過我們的部位比較特殊,是在陰莖上。一般而言,陰莖部位不太會長水泡,除非是先天免疫或過敏或病毒與細菌感染才會引起水泡,而本個案是因為移植皮層尚處嬌嫩階段,經過性行為的強力摩擦導致拉開植皮區域的表皮及真皮層,所以才冒出了水泡。
陰莖長水泡後絕不建議自己去把它戳破,下圖是個案就醫時的水泡狀況,水泡已經自己破掉,此時只須保持陰莖部位的乾淨乾燥,以免感染,然後靜待它過皮修復。
如果陰莖水泡沒有破,要怎麼處理呢?
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不理它,保持現況,讓新的表皮在潮濕的環境下從真皮處重新生長,但是,水泡有時會造成疼痛,全部拿掉水泡又怕造成感染,因此有時候會採折衷方式,會拿18號針頭戳一個洞,放掉水泡內的組織液,但務必保留水泡的表皮,來保護裡面的真皮層,然後用紙膠貼起來,或用紗布蓋起來,包護它,給它時間修復,新的表皮層會在真皮層上重新生長。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陰莖的植皮與取皮 #水泡 #植皮 #感染 #免疫力 #摩擦性水泡 #蚊蟲的毒液 #凍傷或燒傷 #病因性 #疼痛
#過皮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