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一群人聚在一起,常會有些突發奇想的衝動之舉。
有些男性朋友為了增粗陰莖,會分享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最簡便的就是希望以注射方式達到增粗的目的,這時候手邊隨手可以拿到的東西就會變成首選,譬如礦物油、植物油,可是這些油脂在常溫之下為液態,進入陰莖後會到處流動,沒辦法固定在一個位置,所以有人就想到能凝固的石油產品,此時最便利的選擇就是礦脂(Petrolatum),也就是商品名為凡士林的油膏(Vaseline),也有另一個名稱叫Petroleum jelly。會選擇使用這種產物是因為它屬於半固體狀,熔點比較低,隔水加熱之後可以使用針頭注入陰莖肌膜,又因為熔點不高,不會對肌膜造成熱傷害,還可以形成固體、不容易滑動,因此成為diy自助陰莖增大者的選擇偏好。
本個案就是在前述的情況下,於陰莖注射了凡士林,一小顆一小顆的,這在凡士林的注射案例算是「戰果」極輕微的,像這種情況,逐顆處理會是比較好的處置選項。
從表面上看只有微微的起伏,但捏起來卻超過一個指幅,開進去以後,異物瘤破掉,凡士林從裡面跑出來。這有點像筆者早年在開粉瘤的時候,弄破包膜,裡面的粉瘤內容物跑出來,幾乎是同樣的景象。
下圖組左邊跑出來的是凡士林,右邊則是粉瘤內容物,把包膜弄破後,跑出來的場景很相似吧!右邊照片中是一顆小粉瘤,若是大費周章,將整顆拿掉,反而造成較大的傷口,所以筆者就用18號針頭打開一個洞,再用刮勺將內容物及周邊囊袋刮除乾淨,經濟實惠,傷口又小,癒合之後疤痕也小。
為什麼凡士林也可以被擠壓出來呢?不是硬硬的一顆嗎?
因為凡士林原本就呈現膏狀,注入陰莖後仍維持它既有樣態,只是對陰莖而言,凡士林屬外來異物,所以人體就本能地用纖維母細胞把它包裹起來,不讓它與組織接觸,這就是所謂的纖維化,摸起來是硬硬的。
陰莖背側這顆異物瘤靠表皮處的纖維化較薄,且極表淺,一切開表皮就破了,下圖組就是取出的凡士林及包膜。
下圖組是另一顆異物瘤的取出狀況,來自陰莖背側,外面白白的那一層就是纖維化組織,這些都是異物反應後所留下的結果,目的是為了要將這些不是人體的化學物質包裹在裡面,阻斷它與人體的接觸,基本上有點像隆鼻後,矽膠假體周邊所形成的夾膜(capsule)。
我們手術時,在拿掉纖維化肉芽瘤的同時,都可以看到凡士林從取出的標本往外冒出,而且當初受術者也確實是把凡士林熔化後注射到陰莖裡面,所以特別在病理的申請書上註明是凡士林打入陰莖,可是得到的病理報告卻是foreign body granuloma (siliconoma),中文是異物肉芽腫(矽膠瘤),意思是注射物為矽膠。可是該受術者明明就不是使用矽膠,而且在手術時冒出來的確實也都是像藥膏一樣的凡士林,怎麼會出現「矽膠瘤」的判讀報告呢??
還好,筆者早年在上病理學課時,有教授關於病理標本的製作,沒有打瞌睡,稍微想了一下就發現這之間的端倪。
病理標本的製作有十多個步驟,分別為:取材、固定、洗滌和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與粘片、脫蠟、染色、脫水、透明、封片等步驟,為了要能讓光學顯微鏡能看到組織的型態,就需要將病理切片切薄,為了要切薄,就必須先將其固化。
切片後,須將之前這些為了達到固化所摻和的材料脫掉,然後才來染色。此時,石蠟就成為一種最好的固化材料,熔點不高,不會傷害到組織,通常採用的是熔點在60度左右的石蠟,這也是在我們前面步驟中的浸蠟與包埋,將送病理的組織融合石蠟,變成一個石蠟塊,然後切片以後再將片子黏在載玻片上,之後就進行脫蠟程序,也就是將原先與組織融合成塊的石蠟,再從組織中去除。
介紹這些做什麼呢?打進陰莖的是凡士林,病理報告出來的卻是矽膠,跟病理切片的製作有什麼關係呀?!
重點來了。
這位受術者是用凡士林打入陰莖肌膜,凡士林乃屬於石蠟的一種,熔點比病理切片在固化的石蠟還要低,當這些凡士林纖維塊的病理進入到整個切片程序之後,凡士林會與石蠟融為一體,最後脫蠟時就跟著石蠟一起被脫走了。也就是說,原本從受術者陰莖取出的內容物是「凡士林+纖維化組織」,送病理後,經過浸蠟及脫蠟的程序後,原本送驗的凡士林隨著石蠟一起被脫走了,只剩下纖維化組織。
從下面的病理報告描述「好幾個空腔,有一些殘餘的異物,很多的泡沫細胞,還有顯著的異物巨細胞反應與纖維化」,因為,凡士林跑不見了,整個標本在顯微鏡下只看到一堆空腔,而這些空腔就像是注射矽膠後所留下的空腔,所以病理的診斷才會認為這個異物肉芽腫(foreign body granuloma)是siliconoma(矽膠瘤)。
從這裡我們也得到了一個經驗,只要是這種人體所無法吸收的物質,進到體內都會形成類似的組織反應,做成切片之後,會讓病理醫師看到類似的圖像,因此才會有矽膠瘤這個病理診斷。
這個案例很有意思的地方並不在於注射凡士林,而是,明明很確定打進去的是凡士林,但出來的病理報告卻是矽膠,了解整個病理標本的製作,深究之後,才解開了這個「謎團」,也算是長知識了。
誠如前述,本文的凡士林注射算是小case,如果注射範圍(面積)擴大,將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將另文介紹,詳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462654。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外生殖器異物植入&入珠 #礦物油 #植物油 #肌膜 #凡士林 #纖維母細胞 #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