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現代人凡事講求效率,也透過網路進行很多事前溝通,包括就診前(時)的溝通。基於每位朋友就診目的與每個醫師的手術方式的差異化,因此就診前(時)溝通所要求的準備資料當然也會不相同,本文純就筆者問診與診斷的醫療習性、手術方式之需求而書寫的個性化文章,同時也讓大家了解筆者於陰莖包皮相關手術術前為何需要問診者準備(拍攝) 這些陰莖各角度的照片資料。
一般來說,陰莖包皮相關手術基本都須準備勃起前、後的陰莖正上方、正下方、左側面、右側面及龜頭正前方等9個角度的照片,說明如下。
1. 陰莖正上方照片
拍攝時最好能連陰莖根部附近的恥丘部位一併入鏡,如此才能知道陰莖根部勃起時恥丘受到的牽扯狀態,這點對於非首次接受陰莖包皮手術者來說更是有必要。由勃起前後兩相對照下,可以知道陰莖正上方皮層的實際伸展狀況、有無皮層太緊致影響陰莖勃起,同時可確認紅白皮的留份比例是否均衡。另者,由未勃起時的照片可以看出陰莖左偏或右偏程度,再由已勃起照片確認是否有陰莖側彎情況及側彎程度。
至於拍攝時採站姿、坐姿或躺平雙腿併攏都可以,重點在於可以清楚呈現上述之拍攝目的;因此,拍攝時若以手扶住(輔助)陰莖,須注意不可施力,以避免影響或改變陰莖應有的自然狀態。
2. 陰莖正下方照片
拍攝時最好能連陰莖根部附近的陰囊部位一併入鏡,如此才能知道陰莖根部勃起時陰囊皮層受到的牽扯狀態,這點對於接受陰莖包皮手術者非常重要,因為勃起時陰莖腹側(即陰莖正下方)所須要的包皮會多於陰莖背側(陰莖正上方),所以,實務上常碰到包皮術後腹側皮層不足,致使勃起時會牽扯陰囊皮層,時間久了,將使陰莖根部與陰囊之間的皮層被拉鬆位移而形成蹼狀,故勃起前後兩相對照即可判斷皮層實際狀況,另亦可確認紅白皮的留份比例。
再者,由陰莖正下方照片還可瞭解陰莖繫帶緊縮的情況,有些龜頭角度下彎或誤以為陰莖下彎的情況,其實是由於陰莖繫帶緊縮所引起,而非真的陰莖下彎,或者確實有陰莖下彎,但部分彎曲角度的造成原因乃來自於陰莖繫帶。
3. 陰莖左右側照片
拍攝時最好能連陰莖根部附近的恥丘部位及陰囊部位一併入鏡,因為陰莖左右側的皮層不均衡並非對稱的。還有,第2點所說的蹼狀皮層,於側面照片也可看出,在陰莖腹側沒有包皮過短的情形下,其勃起前後示意圖將如下圖左邊的上下兩圖一樣,但若形成蹼狀皮層時,則未勃起時陰莖根部與陰囊間會有像雞脖子似的鬆垮皮膚出現(如下、右邊之上圖),勃起後就會因拉扯而形成蹼狀皮層(如下、右邊之下圖)。
勃起的照片須以站姿拍攝,勿用手扶,以呈現出最自然的勃起型態,畢竟勃起時到與伴侶雙方的互動關係,詳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97370089。
4. 龜頭正前方照片
拍攝時盡量將包皮推至龜頭溝後,使能露出龜頭,這樣才能知道是否有陰莖扭轉及巨口型、雙孔型、龜頭溝型等尿道下裂之病徵,如此方能同時於手術時一併矯正,畢其功於一役。尤其是巨口型、雙孔型、龜頭溝型等尿道下裂之患者並不能盲目割包皮,否則術後不但有包皮過短的情況且又無法解除尿道下裂之病徵。
除了前述4點的照片說明外,另須於拍攝勃起前後的陰莖正上方照片時,於陰莖旁邊放一把尺,以測量陰莖根部至龜頭點的長度陰莖長度。再將尺橫放,以測量勃起前後的陰莖粗度(或以布尺測量圓周),測量時不要緊也不要鬆,貼著陰莖表面測量即可。有了所有的這些問診準備後,才能於就診時達到詳盡溝通之目的。
另帶一提,雖然陰莖上彎在未勃起時就已經可以看到陰莖往上翹,但,對於中老年人的彎曲,為了讓評估更加精準,不論是上彎或下彎,均要於勃起及未勃起分別拍攝一組照片,每組照片角度包括陰莖的上、下、左、右等四個面向。另外,若有使用壯陽藥者,不管是威而鋼、犀利士或樂威壯,也應於服用藥物後,另拍攝一組照片,或許繁複,然而,術前的評估會決定整個手術的走向,術前做好準備將有利於術後的更加完善。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