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 本文相關影片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S_Qa9YV6A **
Dr.鍾侑谷@YouTube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Dr.ChungYu-Ku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為什麼要做陰莖增長?
相信出發點是為了讓陰莖能夠在未勃起或勃起狀態下長度有更好的呈現,所以陰莖長度的測量將會是增長手術的一項驗收依據。
尺,沒問題,就是用尺來丈量,這沒什麼爭議,但是從哪裡量到哪裡,才是一般人所能認同的陰莖長度?也就是說,陰莖長度該怎麼認定呢?
最客觀的丈量方式就是不能去按壓身體,很輕鬆地從身體之外開始丈量,也就是在未勃起或勃起狀態下,測量陰莖最自然的外顯長度,因為能呈現出來、擺在眼前、眼睛看得到的才是陰莖的長度。所以,如下示意圖,將是陰莖最無爭議、也最能被所有人接受的長度測量方式。
這個測量定義很簡單,然而,在陰莖增長術後,實際執行測量陰莖時,會碰到什麼狀況呢?讓我們用幾個案例來探討一番。
個案 1
個案1於其他院所接受了恥丘皮瓣下放的陰莖增長手術。
下圖為術後採取平躺姿勢所拍攝的未勃起照片。
看著照片,不禁躊躇,陰莖長度該從哪裡量到哪裡呢?
照理來說,如上之示意圖,陰莖長度是從身體與陰莖根部的交界測量到龜頭,可是,哪裡才是身體與陰莖根部的交界呢?
從恥丘皮瓣下放的陰莖增長理論架構來說,陰莖皮層被恥丘下放的皮瓣往前(龜頭方向)推之後,恥丘皮瓣也就順勢取代了原本的陰莖根部,理論上術後的陰莖根部是在恥丘疤痕下方,所以術後的陰莖長度應該是「原本的陰莖長度+恥丘下放的皮瓣」,也就是[測量2]的模式。
可是,總覺得[測量2]的模式有些說不出來的不對勁……,讓我們來看看是哪裡不對勁。
由於陰莖是「長ㄓㄤˇ(懸掛)」在身體(軀幹)外面,平躺的時候就相對會凸顯出來,故,能從下圖組這4個正常陰莖案例很清楚看到「整支」陰莖浮現,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身體與陰莖根部的交界,來測量出陰莖長度。
而恥丘皮瓣下放的個案1,平躺時皮瓣就會跟恥丘一起攤平了,只有原本的陰莖是凸顯出來的,所以,測量陰莖長度時會很直覺地認為原本(術前)的陰莖根部才是陰莖根部。陰莖長度應該是[測量1]所顯現的長度。
陰莖增長時把恥丘皮瓣下放給陰莖的原始構想,就是為了挪移身體(恥丘)的皮瓣去推動陰莖根部,然後藉由下放的皮瓣順勢把陰莖往外頂出,而達到延伸陰莖長度之目的,依照這樣的設計概念,術後丈量陰莖長度時應該把恥丘下放的皮瓣也一併納入才符合原始設計理念,也就是:「術後陰莖長度(測量2)」=「術前的陰莖長度(測量1)」+「下放的皮瓣」。
可是,從照片來看,這樣的測量方式看起來卻顯得有些牽強,與實際外觀的呈現難以相匹配,但如果不這樣測算,這個增長手術所為何來呢?若不是這樣測量,那麼下放的皮瓣就不具有任何意義,不是嗎?
究竟陰莖增長術後的長度應該是[測量1]還是[測量2]呢?
選擇[測量1],過不了心裡的坎兒,選擇[測量2],又過不了自己的眼兒。實在讓人煎熬。
平躺測量長度不行,或許我們換個姿勢,站著看看~~
下圖組為個案1於其他診所增長術後未勃起的站姿照片。
要測量陰莖的長度,先來找找身體與陰莖根部的交界。
無庸置疑,就是粉紅色箭頭所指的位置,果然,「真相」是站出來的,雖然外觀看起來仍透著某些說不出的詭異,可是卻能一眼看出身體與陰莖根部交界的所在位置。
所以從粉紅色箭頭開始測量到龜頭,這應該是定義上的陰莖長度了吧…...
但,跟中間的示意圖相比,總覺得不太一樣,是哪裡怪怪的ㄌㄟ?
如下圖組,把個案1的未勃起站姿拿來跟沒有做過恥丘皮瓣下放增長的正常案例擺在一起看看。
這些正常案例的陰莖根部及整支陰莖型態,與示意圖是一樣的,沒有任何違和之處。反觀個案1,總覺得個案1的陰莖,有點像是從身體「脫腸」出去的陰莖,在身體與陰莖之間似乎藏著什麼詭譎徵狀,而正常案例的陰莖群則沒有這種現象,會認為陰莖根部很紮實地連著身體,即使像正常案例的B、E都存在很明顯的陰莖陰囊轉位(相關說明請詳見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104654956與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post/104654956),雖仍有陰囊皮層掛在陰莖與恥丘之間,但也不至於呈現「脫腸」狀況與詭譎感,倘若不了解有陰莖陰囊轉位的話,會認為它們就是一般的陰莖。因此,在丈量陰莖長度時,不會有什麼猶豫,會直接從粉紅色箭頭處量到龜頭。
但對於個案1,在丈量陰莖長度時就會存在question mark(?)。照理講,陰莖長度應該是從粉紅色箭頭開始丈量,可是從外觀看,卻覺得身體與陰莖中間彷彿跨了一座平台,是一段似陰莖又不似陰莖的存在。如果從粉紅色箭頭開始丈量,會感覺獲得一個似是而非的陰莖長度,如果不從粉紅色箭頭開始丈量,那麼跨隔在身體與陰莖之間的這一座平台又算是什麼呢?如果不從粉紅色箭頭開始丈量,當初陰莖增長的目的不就沒有意義了嗎?
沒關係,不然我們來看看術後的勃起樣貌好了,說不定不會讓人有這麼多觀感上的遲疑。
在勃起狀態,從身體與陰莖交界,往外量到龜頭,就是陰莖的勃起長度,理論上個案1也該是這麼測量,可是個案1的陰莖後段卻存在一段斜坡,而勃起時的這段斜坡就是當初未勃起時像「脫腸」的那段似陰莖又不似陰莖的區塊,沒想到勃起後卻呈現斜坡型態,在測量陰莖的勃起長度時是要從「身體與斜坡的坡頂開始量」?還是要從「陰莖與斜坡的坡底開始量」?
換言之,那段斜坡究竟是否算是陰莖勃起長度的一部分呢?
如果那段斜坡算是陰莖勃起長度的一部分,可是,斜坡的對面,也就是陰莖下側偏偏又剛好卡著(對應著)陰囊,所以在性行為時斜坡與陰囊都將形成進入困擾,這樣能算是陰莖勃起長度的一部分嗎?
如果那段斜坡不算是陰莖勃起長度的一部分,那麼這段斜坡,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而且,當初恥丘皮瓣下移的目的就是為了陰莖增長,結果,在未勃起時呈現「脫腸」樣貌,勃起時又變成卡在身體與陰莖之間的斜坡,而帶來性行為的進入困擾,這樣的陰莖增長意義何在?怎麼會那麼剛好,在斜坡對側是陰囊?
總之,無論勃起或未勃起,陰莖樣貌看起來就是怪怪的,說不出的詭異。
說不出,那我們就實際用看的,來探索一番。待續……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陰莖長度 #陰莖短小 #恥丘皮瓣的手術誤區 #勃起與未勃起 #測量陰莖長度 #勃起長度 #龜頭 #恥丘皮瓣
#恥丘疤痕 #陰莖 #陰莖陰囊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