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  本文相關影片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mjaUxdsng**

龜頭沾粘泛指龜頭包皮發生粘連,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包皮垢型沾粘,smegma adhesion。

第二種,發炎型沾粘,inflammatory adhesion。

第三種,癒合型沾粘,healing adhesion。

第一種是先天性,第二與第三種是後天性

先天性龜頭沾黏,主要是由包皮垢所導致,所以將之稱為「包皮垢型沾黏」,最常發生在嬰幼兒,少數在青春期,有些人一直都沒有處理,所以還可以在成年人身上看到這種現象。

包皮垢型沾粘屬於生理性沾黏,最主要來自於紅皮龜頭表皮之間的分泌物沾粘所導致,此類型沾粘是這三種沾粘中最容易剝離處理的,剝離完後要抹藥膏在傷口上,以避免再次沾粘,依照發現重新沾粘時程的快慢,或有無細菌感染,將會決定是重新回到包皮垢型沾粘,還是發炎型沾粘或癒合型沾粘。

筆者以前在處理小兒時期,分離這種由包皮垢所導致的沾粘乃家常便飯,因為很容易掌握分離的平面,將包皮一拉就能分開,不會有找不到分離界面的困擾。針對此類型沾黏,照護的重點在於對父母親進行衛教,讓他們了解,在剝離後的修復過程中,會生成一些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在未乾之前乃呈現黃色,乾了後呈現褐色,不要強行去把它摳掉,而是要讓它自行剝落,只要下面新的粉嫩表皮長出來,上面乾掉的褐色痂皮自然就會脫落,不用花心思在這上面,而硬去摳掉褐色痂皮,反而造成傷害。

包皮垢型沾粘_0.jpg

發炎型沾粘後天性龜頭沾粘。

有些人由於不擅清理包皮垢,或屬於小孔包莖,難以清理,使得細菌跑進包皮與龜頭之間,利用包皮垢做為營養物,而引起發炎。發炎後會產生眾多分泌物,讓包皮龜頭形成沾粘,而這種由分泌物導致的沾粘並不牢固沾黏部位可容易被剝離處理,但,首要乃是處理發炎問題。若是小孔包莖,須先處理小孔,以便讓發炎處顯露出來,方能搆得著發炎部位,才能做好消毒甚至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控制發炎的進行,同時若發現有龜頭沾粘現象,需同時將之剝離並塗抹藥膏,等待癒合,過程中須避免傷口再度發生沾粘

特別要注意的是有部分發炎型沾粘個案會在消炎過程中,表皮脫落,發生包皮與龜頭的真皮層相互黏連,而癒合在一起,這將促使傷口從發炎型沾粘邁向癒合型沾粘的範疇,進而提高沾粘的緊密程度。

癒合型沾粘如同傷口癒合一樣,相當牢靠,且經過的時間越久,黏合將越牢靠,即使事後透過性行為自慰,也無法讓沾黏自行分離,此時須透過外科手段才能將之剝離。如下之癒合型龜頭沾粘個案,原本為小孔型包莖,經常發炎,之後為了解決小孔而割了包皮,當時沒有處理包皮與龜頭間的發炎,導致包皮與龜頭形成沾黏

從其未勃起勃起的照片可以看到龜頭沾黏,無法露出完整龜頭外觀龜頭簷全部被包裹在裡面,即使勃起時龜頭簷也被束縛住,且長期沾黏,導致一側龜頭前端往前凸,即使手術完解除束縛,左右龜頭能否恢復對稱,仍在未定之天。

癒合型龜頭沾粘_0.jpg

剝離時使用刀片或剪刀紅皮龜頭間的正確平面分離出來,這才是筆者認為的真正包皮龜頭沾黏,也就是狹義的沾粘,有些人會拿第一種、第二種的廣義沾粘,來跟癒合性沾粘做比較,是一種錯誤的概念置換,因為癒合型沾粘的棘手程度是包皮垢型沾粘發炎型沾粘所無法類比,它們之間的處理程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龜頭沾粘型態_0.jpg

處理癒合性沾粘不能使用熱兵器,而是需使用冷兵器,也就透過不帶熱能的刀片與剪刀,才能確實剝離紅皮與龜頭之間的平面,並盡量保留皮脂腺(外分泌腺體的一種),透過皮脂腺內表皮細胞往外溢出,覆蓋在分離後的傷口,方能最快促進傷口癒合

若採用熱兵器來處理癒合性沾粘,即使剝離的平面正確,但熱能的擴散會傷害到存留的皮脂腺,讓癒合最重要的表皮細胞的外溢受到很大的阻饒,將得不償失。況且精準地使用冷兵器是每一個要做男性外生殖器重建手術的外科醫師所應必備的基本技巧,因為陰莖就這麼一丁點大小,如果把陰莖當作一個小人,相同的熱能擴散在我們身上與陰莖身上,陰莖所承受的熱傷害比例是會被擴大好幾倍,再加上它又身負勃起重責,所以盡可能避免把熱兵器使用於陰莖手術上。

手術器械分類_0.jpg

剝離時,筆者會使用刀片沿著交接處切開,想辦法找出龜頭與包皮肌膜間的交界處,並嘗試沿著交界處分開龜頭包皮肌膜,然後小心翼翼地逐漸把肌膜從龜頭分開後,就可以看到龜頭簷龜頭溝,整個沒有表皮覆蓋的寬度約2公分,從龜頭的中部到龜頭溝(頸),在整個剝離過程,必須盡可能去保留完整的皮脂腺,這對剝離龜頭癒合型沾粘來說乃是極為重要的事項。

龜頭癒合型沾粘剝離_0.jpg

皮脂腺在年輕時,約20~30歲最為旺盛,有時會在龜頭、龜頭簷或龜頭溝形成類似臉部粉刺,在陰莖上的專有名詞稱為Fordyce spot(福代斯斑點),它就像是龜頭陰莖的粉刺,有些人會因為這些小痘痘感到困擾而求診。可是,當發生癒合型包皮龜頭沾黏時,形成這種小痘痘的皮脂腺卻反而跳升為促成傷口癒合的最重要幫手。

另外有一種是陰莖珍珠(Pearly penile papule),與之有些相似,這是一種良性血管纖維瘤(Angiofibroma),主要發生於龜頭冠狀溝上,外觀上呈現排列整齊的分散性小丘疹,如下圖示。

Fordyce spot(福代斯斑點) VS 陰莖珍珠疹(Pearly penile papule)_0.jpg

在施作癒合型沾粘手術時,無法像包皮垢型沾粘發炎型沾粘可以那麼迅速、率性、容易地剝離,而須謹慎找出正確的平面,然後耐心地慢慢擴大剝離範圍,以保留住皮脂腺,直到整個沾黏面被完全分開。癒合型的沾粘緊度高,需要相當的臨床經驗與技巧,因為,在血肉模糊下,很容易失去方寸與耐心。

包皮與龜頭分開只是成功一小步,沾黏剝離後的傷口宛如燙傷的傷口表皮都已受損,因此龜頭沾黏的術後照護重點就是要避免肌膜再次沾黏回龜頭,照護過程須付出極大的耐心與恆心,稍一鬆懈,很容易發生沾黏,而影響到剝離後的成效維持。約需5~6周才能讓表皮長回真皮層上,因應個人體質的不同,整個表皮長完整的時間可能會拖得更久。

龜頭癒合型沾粘復原過程_0.jpg

通常陰莖相關手術最擔憂的是夜間勃起的拉扯,可是在龜頭沾黏這項手術上面,卻反而慶幸有夜間勃起,來幫助包皮與龜頭被強行分開,對於規避再次沾黏有相當的助益,這是孩童與大人術後照護的最大不同點,由於,孩童剝離後的術後照護乃完全仰賴父母,此時就須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力。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包皮垢型沾粘  #發炎型沾粘      #癒合型沾粘     #小孔包莖    #包皮肌膜    #龜頭     #良性血管纖維瘤 # 龜頭沾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的頭像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鍾侑谷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